新疆和田地区手工制造桑皮纸的技艺,被称作人类造纸术中的活化石,据考证,它比东汉蔡伦的造纸术还早300年。
桑皮纸是用当地的桑树皮为原料制作的一种纸。和田与吐鲁番地区气候炎热,水土资源丰富,宜于农桑,民间素有植桑的传统,桑树遍野,为桑皮纸的制作提供了原料保障。桑树皮有粘性,纤维光滑细腻,易于加工,经剥削、浸泡、锅煮、棰捣、发酵、过滤、入模、晾晒,粗磨而成桑皮纸,成纸呈正方形,长高各50厘米左右。
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记》记载,西域原无丝绸,与中原关系极好的古于阗国(现和田)国王十分青昧中原的丝绸,但当时中原王朝禁止对外输出蚕丝技术,只作为商品与国外交易或作为赠品用于外交。于阗国王以和亲的名义向中原王朝求娶汉家公主,中原王朝很痛快地答应了。
在公主临行前,于阗国的迎亲使臣悄悄告诉公主,国王急欲得到蚕丝的技术,公主便将蚕茧藏在自己的帽子里,过边关时守边军卒不敢搜查公主的帽子,公主便将蚕茧带到了于阗,第二年于阗国便广植桑树,养蚕抽丝织绸。
据我国著名考古学家黄文弼和日本西域学家羽溪了谛考证,首位远嫁于阗的汉家公主是东汉末年刘氏王室之女。这可以证明汉代时和田一带就广植桑树了。其实桑树是西域的古老树种,只是有桑无蚕,没有蚕丝业而未被记载而已。
1908年斯坦因在和田城北100多公里的麻扎塔格山一座唐代寺院中发现了一个纸做的账本,上面记载着在当地买纸的情况,说明在唐代和田一带有了造纸业。公元11世纪以后,维吾尔族成为和田的主体民族,承袭了古代的造纸技艺。残存的清代桑皮纸文书和民国时期的桑皮纸钞票证明,过去新疆各地曾普遍使用桑皮纸。
公元14世纪中叶吐鲁番地区的维吾尔族皈依伊斯兰教以后,制作桑皮纸技艺由和田传入。吐鲁番,成为新疆的又一个桑皮纸供应基地。
千百年来,和田人就是在桑树环抱的村庄里一代一代繁衍生息的。2006年5月20日,维吾尔族桑皮纸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5年3月18日,第六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授牌、第三批新疆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授牌仪式在乌鲁木齐举行,有两家文化企业被授予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4家文化企业被评为第三批新疆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其中,家族第十代桑皮纸制作传人图尔荪巴柯尔·托合提瓦柯的公司是24家中之一。
图尔荪巴柯尔·托合提瓦柯说:“以古老技艺生产的桑皮纸深受旅游者、画家、书法家、收藏爱好者的喜爱,希望能得到资金支持,带动更多的和田人学习制作桑皮纸,推动这项古老技术的保护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