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遗产文化 > 遗产故事

和田作为古代丝绸之路南路的枢纽重镇, 除了久负盛名的和田玉以外,还有两张留存千年的非遗名片——艾德莱斯绸和桑皮纸。

 

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当地最淳朴的手工作坊,揭开这两大名片背后的绝妙工艺。

 

 

艾德莱斯绸:尺幅之中融汇民族风情

 

艾德莱斯意为“扎染”,是指采用古老的扎经染色法工艺,先染后织,制作工序细致繁琐,已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艾德莱斯绸按色彩可分为黑、红、黄和多色调艾德莱斯。图案源于生活,富于变化,花样繁复,在尺幅之中融入了民族特色。布料柔软飘逸,色彩对比强烈,身着艾德莱斯衣裙的姑娘,是炎热夏季里一道清爽的风景线。

 

工作人员将锅煮的蚕茧抽丝,通过手摇转绸将丝线均匀并股。

 

艾德莱斯绸的制作,离不开手艺人的用心投入。从煮茧开始,织户将锅煮的蚕茧抽丝,通过手摇转绸将每十五根丝并作一股,而后经过图案设计、分捆扎染,最后上机织绸,制成成品。这一染一扎便是艾德莱斯工艺的关键所在。

 

工作人员用黑色塑料袋给成捆的丝线扎结,准备下一步的染色。

 

相较于机染,古法扎染的手法更能凸显颜色的层次感,模糊色块边缘,达到晕染的效果。

 

年逾70的艾德莱斯第五代传承人脚踩踏板,手持木梭,在织布机前有序地上下翻飞。

 

近年来,在国际市场中,艾德莱斯深受中外客商的青睐。同时,它也变身为时尚界的新宠,将尺幅间的民族风情与时尚潮流相融合,成为T台上的新元素,践行着“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箴言。

 

桑皮纸:纸业活化石

 

相较于声名远扬的艾德莱斯绸,同样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桑皮纸更像是一颗丝路遗珍,等待着人们拂去岁月蒙尘,重焕生机。

 

 

阳光下的桑皮纸薄如蝉翼,被晒得透亮,显出一种琥珀色的斑斓。而这样的纸张韧性极佳,吸水性强,且不易褪色。因此,这个被称为人类纸业“活化石”的桑皮纸,在千百年历史进程中,曾经一度是造纸业的主角。

 

阳光下晾晒的桑皮纸。

 

但桑皮纸却因较长的制作周期和繁琐的制作工序,产量稀少,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成为纸中贵族。

 

 

为了在传承与发展中继续探寻新出路,2018年5月,新疆桑皮纸被纳入全国第一批383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项目。近几年,众多国内外书画家开始用桑皮纸创作,部分地区也开始陆续举办桑皮纸书画作品展,使得千年纸张重回大众视野。

分享到:
已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