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8日,第四届文化遗产保护与数字化国际论坛(CHCD2016)在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发源地、国内最负盛名的高等学府之一——北京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正式拉开帷幕。
文化遗产保护与数字化国际论坛(CHCD),由清华大学数字遗产团队清城睿现(Re-relic/ THID)发起,创立于2010 年,已成功举办三届(双年会),是文化遗产领域基于学术、面向社会、整合资源、对话全球、代际传承的国际知名会议品牌。
2016年的第四届国际论坛,已经远远突破了一次会议,而是为期整整一年的系列活动。主会议召开前,本届国际论坛已经举行了一系列的先导、预热活动。
从2015年8月开始的“数字遗产中国行”活动,走过中国六个省份的六大遗产地——登封、南海、金溪、西安、良渚、三星堆,通过不同类型的遗产与数字化结合的探讨,集跨界合作的力量,点燃不同区域的火花,旨在达成文化遗产事业的共识,用创意让科技服务于人,用行动让文化遗产代代相传。
2016年4月正式启动的“首届数字遗产最佳实践案例竞赛”,汇聚行业共识,搭建了专业竞赛交流平台。大赛评委会由本届国际论坛学术委员会中的12位国内外专家组成,参赛机构来自考古研究院、博物馆、规划设计院、数字化技术领域企业及高校等多个领域,充分体现了行业跨界合作、融合发展的趋势。竞赛经过方案征集、入围评选、奖项评选等三个阶段,决出设计创意奖、技术创新奖、最佳实践奖各3项,入围奖10项。
由国家文物局主办,北京清城睿现数字科技研究院承办的首届“文化遗产保护与数字化培训班”,作为国际文化遗产保护与记录科学委员会(CIPA)首次在亚洲地区举办的国际青年专家暑期训练营(Summer School),于2016年8月1日至10日开班授课。培训班由十余位国内外顶尖文化遗产保护与数字化领域的专家亲临指导,招收来自全国1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文物保护管理、研究机构的六十余名学员,培训内容包括室内理论教学和西洋楼遗址区实践考察,共同探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新方法。
第四届文化遗产保护与数字化国际论坛由国际文化遗址记录科学委员会(CIPA)、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ICOMOS-CHINA)、清华大学、海淀区委宣传部共同主办,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美术学院,北京清城睿现数字科技研究院共同承办,以“重现生机(Re-vive : Heritage Coming Back to Life)”为主题。论坛通过搭建文化遗产保护与数字化领域的国际高端会议平台,总结文化遗产保护与数字化的实践经验、展开理论研究,为不同类型的遗产保护与数字化活动做向导。
本届论坛吸引了来自全球24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家机构、300多位参与者出席会议,获得海内外数十家主流媒体和专业媒体的广泛报道,反响极为强烈。论坛主席团阵容强大,包括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主席古斯塔夫·阿罗兹先生,清城睿现名誉院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郭黛姮教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执行委员、国际文化遗产记录科学委员会(CIPA)副主席马里奥·桑塔纳先生,国际文化遗产记录科学委员会主席安德列亚斯·耶奥戈普洛斯先生,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ICOMOS-CHINA)理事长童明康先生,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庄惟敏先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鲁晓波先生,北京市海淀区委宣传部长陈名杰先生,国际遗址理事会执行委员、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秘书长、国家文物局文保司副司长陆琼女士,北京清城睿现数字科技研究院院长贺艳女士等。他们的出席和参与充分肯定了本届论坛的学术水准。
主会议现场,设置了“互联网+文明记忆”数字遗产主题展会。展会汇集了五大遗产地专题展位:“良渚王国 · 探寻之路”展示良渚大遗址的突出价值和考古探索的魅力;“古典中国 · 金溪古村”品味赣东金溪古村落群,领略古典中国的色彩,深入了解金溪古村落低成本维修模式;“数字圆明 · 源创海淀”见证圆明园遗址通过数字化获得了新生;四川考古院的虚拟考古体验的再次升级让大家感受考古的乐趣;以及以“天地之中”及“老家”品牌为主打的河南文化。此外,还有来自设计创意、技术创新领域的青年学者案例。
上午9点,第四届文化遗产保护与数字化国际论坛主会议正式开启。开幕式由清城睿现贺艳院长主持,论坛各主办单位代表——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袁驷先生,海淀区委宣传部长陈名杰先生,奥地利驻华公使雷吉娜·菲格尔女士,国家文物局文保司副司长陆琼女士,CIPA主席安德列亚斯·耶奥戈普洛斯先生先后上台致辞。
随后,开幕式现场进行了首届“数字遗产最佳实践案例竞赛”颁奖仪式,由现场嘉宾为荣获设计创意奖、技术创新奖、最佳实践奖的单位代表分别颁奖。
10:30,进入大会主旨报告环节,由陆琼女士主持。
首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主席、CHCD 荣誉主席古斯塔夫·阿罗兹先生作题为《文化遗产:全面记录它的所有价值》的主旨报告。他指出,公众对文化遗产享有权利,政府的职责则是对属于公众的遗产进行管护;应拓展文化遗产所具有的价值和本质,尤其是需要深入认识文化遗产的无形价值;文化遗产地是动态的,必然处于不断的变化中,现在人们必须承认这种变化的不可避免性,从而要管控改变。
第二场主旨报告,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清城睿现名誉院长、CHCD荣誉主席郭黛姮教授以《让消逝的文化遗产重生》为主题,揭示了本届国际论坛主题“重现生机”的深刻内涵:通过数字化手段,对文化遗产进行重新发掘与阐释,将已经消失的文化遗产重新展现在公众面前,充分发挥文化遗产对于当代的重要价值。郭黛姮教授在报告中,通过梳理国内外数字遗产开发成果、总结“数字遗产中国行”圆明园、南海、金溪等站案例,提出数字遗产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应开展多方合作创新,共同建立起文化与科技、专家与公众、事业与产业的国际化创新融合平台,助推数字遗产行业发展。
最后,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副主席、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安来顺先生发表主旨报告《启动博物馆文化创意的政策引擎》。他在报告中表示,在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博物馆内部传统的核心功能持续外化,开始显示其社会角色的“复合型”趋势;博物馆运行的经济环境日益复杂,面临经济下行的压力,博物馆发展不能完全依赖政府的扶助,亟需提高自身造血能力;当前国家和政府相关政策密集出台,安来顺先生由此指出,现在推动博物馆文化创意发展的政策引擎已经正式启动,博物馆的未来发展,需要社会各界积极实践探索。
8月8日下午至8月9日,主会议分多个会场进行多场专题报告、青年计划和跨界对话。
本届文化遗产保护与数字化国际论坛,不仅是一个学术圈的交流盛会,更是一个文化创新的跨界交流平台。会议集结了传统文保行业和新兴高新技术等多领域的行业翘楚,促成跨领域合作交流,顺应文化遗产的价值亟待研发企业挖掘、研发企业渴求文化遗产价值反哺的趋势,帮助文化遗产重拾活力、重现辉煌,帮助研发企业将遗产的文化资源转化为社会共享的可消费产品。让文化遗产的价值精髓融入民众生活,把文化遗产保护变成一项全民事业,使人类历史文明的载体亘古长青。
往届论坛主题:
2010 数字化视野下的圆明园
Yuanmingyuan from Digital Perspectives
2012 数字遗产 分享遗产
E-sharing Cultural Heritage
2014 翻译:将消逝的遗产带回当代
Transl@ting: Lost Heitage into our 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