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国学文化

 

李清照眼中的香,带着一丝安闲和冷清:“ 篆香烧尽,日影下钩帘。”李白眼中的香,如爱情般炽热:“ 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古代文人对香总是钟爱的!

 

 

在古人居住的环境里,香可以净化空气,愉悦人们的心情;可辟邪驱疫,可驱寒;可驱蚊虫,可除湿气;可醒脑,可助眠……

 

卧室里、书房中、花园里、客厅中,都少不了香的影子,焚香更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的活动。 

 

此外,香还被用于季节养生之中。用来和香的香药都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在熏香的过程中,香药中的有效成分被人体吸收,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

 

 

盛夏溽热,诗人周邦彦燎沉香,来消除夏天闷热潮湿的暑气。有诗云:“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到了秋天古人会选择龙脑散郁火,李清照在《醉花阴》中有秋日重阳节焚瑞脑的情景: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 

 

从五行角度来说,秋季气候干燥,肺气旺盛,肝气虚弱,脾胃易受影响。秋季阳气渐收,阴气生长,故保养体内阴气成为首要任务,而养阴的关键在于防燥。

 

 

“龙脑”阳中有阴,在清除残留暑气方面也有很好的功效。《医林纂要》中记载“龙脑“主散郁火,能透骨除热”。

 

这首词写于李清照结婚不久,就与相爱至深的丈夫赵明诚分离两地,饱受相思之苦。焚烧龙脑香还可缓解心中烦闷的情绪。

 

 

南唐文学家韩熙载认为龙脑搭配秋天盛开的木犀,会有妙不可言的效果。韩熙载有五宜说:“对花焚香,有风味相和,其妙不可言者。木犀宜龙脑、酴醾宜沈水、兰宜四绝、含笑宜麝,薝卜宜檀。”对花焚香,花不同,香亦有别。

 

 

木犀即桂花,是秋天盛开的香花。也是和香中常常使用的香花之一。 宋代诗人朱敦儒的《菩萨蛮●芭蕉叶上秋风碧》中描写在秋天的夜晚使用 “木樨沈帐中香”:

 

“芭蕉叶上秋风碧。晚来小雨流苏湿。新窨木樨沈。香迟斗帐深。”

 

 

诗人夜晚床帐中所焚的“新窨木樨沉”,就是用沉香与桂花调和的合香。花香型的合香在宋代比较流行。《陈氏香谱》中记载了很多“木犀香”的香方,有佩戴的“木犀香珠”;用来品闻的香丸、香饼。

 

秋天夜晚在古人的床帐中,就飘荡着沉香、檀香、茅香、桂花混合的香气。就算不使用“帐中香”,古人也会在帐中的壁瓶里插一束桂花,伴着桂花的香甜入梦。

 

 

属于秋天的香气,还有被称为“隐逸之士”、“山林之客”的菊花。菊花可食,可入药,入酒,入香。陆游曾用荔枝壳、兰、菊、柏实,制作“山林四和香”。

 

“暴丹荔之衣,庄芳兰之茁。徙秋菊之英,拾古柏之实。纳之玉兔之臼,和以桧华之蜜”。

 

和香的材料都选用自然的草木,以此原料制作的香散发着植物的原生香气。是文人士大夫所追求的“山林之气”。

 

这种以自然界花朵、果实的合香之法,是古代文人制香的一小支流,他们主张清雅恬淡的自然用香方式。

 

 

在古人的床帐中也少不了菊花的香气,初唐孙思邈的《备急千金方》中就记载着:“常以九月九日取菊花作枕袋,枕头,良。”可见,菊花枕有着长达一千多年的历史。

 

宋人田锡的《菊花枕赋》记载了菊花枕的制作方法:“把菊花的花瓣采下,铺放在大盘里,上盖巾帕以免落灰、招虫,然后将盛花之盘长时间地搁置在阳光下、通风的地方,让花瓣慢慢脱水、干燥,便可缝入枕袋之内。”

 

据古人的经验,这种填满干花碎瓣的软枕能够缓解颈椎病,深受文人的青睐。

 

 

趁秋意未浓,闲暇时做几款香。焚一柱香,以篆观心,温润生活。等夜凉时,焚香,煮茶,总有一种暖,直达心底!

 

分享到:
已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