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着油纸伞,
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白墙黑瓦青石板,细雨小巷,一个撑着油纸伞的姑娘,戴望舒的一首《雨巷》描绘出多少人梦中江南的美好。
悠久的历史
油纸伞是汉族传统工艺品之一,是起源于中国的一种纸制或布制伞,使用历史已有1000多年。油纸伞是世界上最早的雨伞,纯手工制成,全部取材于天然,是中国古人智慧的结晶。
东汉蔡伦发明纸以后,出现了在伞纸上刷桐油用来防水的油纸伞,文人雅士亦会在上油前在伞面上题诗作画,以遣情怀。宋时称绿油纸伞,以后历代均有改进,有纸伞,油伞、蝙式伞,最后形成今天的大众用品。
明朝《天工开物》提到:“凡糊雨伞与油扇,皆用小皮纸。”,沈括《梦溪笔谈》也提到:“以新赤油伞,日中覆之。”在一些文学作品如《白蛇传》等也可以看到油纸伞的踪影。
繁琐的工序
一把小小的油纸伞,要经过80多道工序,从伞骨的选材到伞面的晾晒,每一道工序都是一段美妙的艺术创作之旅。传统油纸伞一般以手工削制的竹条做伞架,以涂刷天然防水桐油的皮棉纸做伞面。
民间有谚语:工序七十二道半,搬进搬出不肖算。意思是搬进来搬出去的环节不用算在内,做一把伞粗算起来也要七十二个工序。制作的繁琐程度,可见一斑。
一般将制伞的工序大致分为三步:第一步削伞架;第二步裱伞面;第三步绘花。
伞骨一般精选上等竹木,从选材-锯竹-刨青-劈条-削骨-锯槽-钻孔—锯葫芦-串葫芦-蒸煮-暴晒-装柄-装键-绕伞圈-裱伞-糊伞边-绘画-收卷-穿饰线-上桐油-套把-结顶。手工制作完成一把伞,工序达八十余道。
丰富的寓意
油纸伞因其历史悠久,古典怀旧,内涵丰富,寓意吉祥,深受各类人们的热爱。它是客家女子出嫁的嫁妆,它是瑶族男女的订婚信物,寄托着少男少女对婚姻生活美好的希冀,铭刻着要相守一生的承诺。
油纸,“有子”,有多子多福的期盼。伞,“傘”,人下还有四个“人”,有五子登科的希冀;以竹为骨,又是竹报平安;圆圆的伞面更是团圆美满。
在中国古代,有一个习俗,就是赴京赶考或做官上任,背上包袱里除书本外,一定会带一把红油纸伞,即“包袱伞”,又称“保福伞”,预祝路途平安、高中状元。很多地方,亲朋、家长、同学买一把油纸伞,预祝高考成功。
红色油纸伞代表着喜庆,我国家很多地方,做寿、结婚、生子、乔迁、高升等依然保持送红色油纸伞的习俗。
一柄简单的伞,古典浪漫、高贵典雅。轻轻拨动伞面,伞如一把转动的流云,美不胜收。
如果不曾遇见,一定不会相信,一把江南的油纸伞,也可以撑起四季的温度,醉了整个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