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着悠扬的丝竹,朦胧的细雨,走进那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一样的青砖古道,一样的薄雾烟雨。移动的白墙伸展了无限的空间,大红的灯笼点燃了迷蒙的雨巷,湿漉漉的油纸伞,毫不吝啬的流露出浪漫的情感,古典的旗袍舞起了江南的嫣然。
也许现在的江南已经不再是那个富含诗意的江南,没有穿着旗袍,撑着油纸伞走在雨巷的姑娘。但在那深深的巷子里,游人们依然想寻觅那把最浪漫的油纸伞。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把小小的油纸伞,要经过100多道工序,从伞骨的选材到伞面的晾晒,每一道工序都是一段美妙的艺术创作之旅。
余杭纸伞已经有230多年的历史了。做伞,是祖祖辈辈心手相传下来的工艺。做纸伞的师傅们很辛苦,一把余杭纸伞市价不过二百多元,师傅们却要忙活数月。
手工油纸伞的制作过程,前前后后要分削伞骨、绕边线、裱纸、上柿子水、收伞、晒伞绘画、装伞柄、上桐油、钉布头、缠柄、穿内线等十几个步骤。
所有步骤中最见功力的是削伞骨,因为一把纸伞有短骨和长骨,不但要先把竹子一根根剖开削好,还要再一根根钻洞,相当耗工。挑选原料也很讲究,竹子、伞纸、棉线都要精挑细选,涂料中的天然熟坝子油和柿子水更要依古法调配。
长骨:是伞撑开后伞面下的竹骨,长骨必须来自同一根竹子。
撑骨:支撑长骨,收放伞的竹骨。
伞面:皮棉纸,外敷铜油,可以绘画,写字。
伞柄:支撑伞面的竹杆。
伞把:伞杆下端,竹制,也可在伞杆上缠绕麻绳。
头巾:包住伞顶四角头布,为四维之意,也说敬天之意。
在杭州的旧日子里,余杭纸伞可是有讲究的,中国人的传统习俗里,油纸伞除了遮雨,也因为繁体字“傘”的字形内有四个人字而被赋予“多子多孙”的含义。另外“油纸”与“有子”谐音,也有多子之意;伞架为竹,寓意节节高升;历史悠久,高贵典雅;外形为圆,寓美满团圆。
一把刷上桐油的油纸伞,用上三五年不成问题,手工艺人们现在最大的梦想,就是希望这门富含爱情的老手艺,能像剪纸、中国结一样,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