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街书会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曲艺盛会,虽然书会的起因众说不一,但经过艺人们代代相传的马街书会却从未落幕过,河南省宝丰县更是被全国各地的说唱艺人视为“朝拜圣地”。他们在这里以天作幕,以地为台,以曲会友,亮书、卖书;京韵大鼓、山东琴书、三弦书等40多种曲艺曲种和上千部传统及现代曲目在这里也都会集中展现。
马街书会
类别:民俗
编号:Ⅹ-58
申报时间:2006年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宝丰县
马街书会的历史渊源:
"马街十三会"历史悠久。据马街广严寺及火神庙碑记载,这个古刹大会起于元代,盛于明、清。马街书会源远流长,不过论起它的起因则众说不一。
一说是春秋时,应国大夫张舒喜欢弹唱,技艺超群。晚年定居马街,慕名而来者络绎不绝。张公在一年的正月十三离世,友人为纪念他,便于每年的这天聚集马街,以曲怀友,就这样延续了下来。
一说是东汉前,王莽撵刘秀至马街村东的应河岸边,是日正月十三,正在火神庙祭祀的乡民艺人纷纷相助汉军竞渡,阻击莽军追兵。刘秀当了皇帝后,降旨免去马街一带三年皇粮,钦赐"三皇社"御牌一面,后来这里的人便以救驾之日为会期,年年起会,感谢皇恩。至今当地仍有"光武封、书会兴"的说法。
一说是宋代末,马街有一位在南阳府当录事的朱秀才,常爱写些曲艺段子给人们演唱,结交了很多朋友。后来他告老还乡,在一年的正月病逝,各路艺人于十三这天赶到马街,摆起书摊,弹唱他写的唱段以示纪念,久而久之形成了今天的书会。
还有一说是早年马街有一位叫马德平的老艺人,桃李满天下,每年正月十三,弟子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为其献艺祝寿。这样年复一年,渐渐成了传统。
马街书会的曲艺流派:
马街位于河南西南部,伏牛山东麓,西依大山东临平原,隶属河南平顶山市宝丰县杨庄镇,离城7.5公里。这里原名马渡店,后又称过马渡街,历史上也是一个"商贾云集,物产集散"的繁盛之地。 马街书会,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三河南各地以及安徽、河北、山东、湖北、陕西、四川等省成百上千的民间曲艺艺人,负鼓携琴,汇聚马街,说书会友,弹唱献艺。
会上曲艺种类繁多,曲目丰富多彩,有河南坠子、湖北渔鼓、四川清音、山东琴书、凤阳花鼓、上海平话、徐州琴书、三弦书、大鼓书、评书、乱弹、道情等。这就是绵延700多年而不衰、被称为中国文化史上一大奇观的“马街书会”。
马街书会,俗谓“十三马街会”,是全国民间曲艺艺人的盛会,每年农历正月十三在宝丰县城南10华里以外的马街村举行。这天,来自河南各地及山东、河北、安徽、湖北、四川、江苏、陕西、甘肃、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的成百上千名曲艺艺人,负鼓携琴,汇集马街。正月十三一大早,各地艺人都从四面八方来到了会场。他们一二结伴,三五为组,在河坡处、山岗上、麦地里、小路旁摆下阵式,扎起摊子,打起简板,拉起琴弦,这就开始了说唱。
马街书会的传承价值:
已被列入"河南省濒危民俗文化抢救工程"之一的马街书会是在中国农村土生土长的中国农民自发形成的文化盛会,被称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观。
作为具有鲜明特点的汉族民间曲艺交流交易场所和文化空间,马街书会的突出特点在于:1、规模大,居全国之冠;2、历史久,源远流长;3、说书"写书"(与艺人约定说书合同),形式独特;4、内涵丰富,影响力大;5、以书会友,艺乡情深。
马街书会为艺人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切磋技艺的场所。每年书会期间,来自各地的曲艺艺人满怀虔诚前来"亮书"(展示说书艺术),以天当幕,以地为台,说、拉、弹、唱,以艺会友,代代相传。观众动辄十万人以上,影响辐射周边数百公里。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