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炳莲
王炳莲1952年生于大连市,大学本科文化,高级经济师。少年习武,大连著名武术大师王秀华先生的弟子,螳螂拳第七代传人。曾任大连市武术协会副主席;现在的辽宁省搏击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大连分会会长;三山浦民间传统武术研究会理事会会长。武术国家一级裁判员;武术六段。
王炳莲从1983年受大连市体委委托开办武术训练班,开始武术教学工作,授徒千余人。1984年开始从事武术裁判工作,曾多次担任市、省和国家武术比赛裁判员,历任大连市武术比赛的裁判员、裁判长和副总裁判长等职。2004年任大连市武术协会副主席期间多次参与大连市武术活动的策划和管理工作。2012年由王炳莲执笔完成的《大连武术百年》一书正式出版,填补了大连武术历史上的空白。
螳螂拳众多门派
都源于两路拳
像保留古建筑一样来保护“古螳螂拳”武术界“掌门人”的提法不规范
螳螂拳起源于明末清初,距今有四百多年历史。目前流传的少林螳螂拳、通臂螳螂拳、梅花螳螂拳、七星螳螂拳、六合螳螂拳、光板螳螂拳、摔手螳螂拳等,都源于“古螳螂拳”。王炳莲说,“古螳螂拳”顾名思义就是原始螳螂拳,由少林和尚王朗(法号“福居禅师”)在昆虫螳螂捕虫技能的启迪下,结合武林十八家拳法的精髓组合而成,创拳之初秘不外传。后来“福居禅师”游走江湖,在京都西直门外传白云观主持“升宵道人”。
“古螳螂拳”原来只有武林十八家拳法加上螳螂手法组成的两套拳路“前七”和“后九”。“前七”十四趟,“后九”十八趟,前后共计三十二趟。后来“升宵道人”在这两趟拳的基础上又创编了拦截、崩步、拙刚、巴肘以及摘要等拳,传至民间,又繁衍出河北沧州杨俊谱的后人杨继善(杨八愣)的通臂螳螂拳,孙芝谱的少林螳螂拳,山东李秉霄的梅花螳螂拳和李子剪的七星螳螂拳等。大连的少林螳螂拳是孙芝谱上世纪30年代初旅居大连时,传于王秀华等人,而螳螂拳的“前七趟”和“后九趟”被视为少林螳螂拳的“看家拳”。
像保留古建筑一样来保护“古螳螂拳”
王炳莲说,“古螳螂拳”技击性强,无花俏动作,它与现在表演的螳螂拳之区别主要是螳螂象形动作少,组合动作少,一招一式中规中矩。在多年传播和发展的过程中,“古螳螂拳”的“前七”和“后九”逐步失传,只有孙芝谱的传人大连王秀华一枝、沈阳王庆斋一枝和杨俊谱的后人杨八愣一枝还保留这两套拳,所演练的“前七”和“后九”则大同小异。由于“前七”和“后九”这两趟拳的动作大多由摔打擒拿等手法组成,动作自然衔接简单而淳朴,所以练好此拳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要老师亲授,否则难以窥其门径;二要坚持天天练。因过去门规甚严,不轻易传人,再加上“前七”和“后九”两套拳共计三十二趟,特别是该拳注重下盘功夫,一套拳练下来比较吃力,会练螳螂拳“前七”和“后九”的人凤毛麟角。
大连“古螳螂拳”传人王炳莲是王秀华的嫡传弟子,螳螂拳第七代传人。目前他们这一代能完整继承古螳螂拳“前七趟”和“后九趟”的人为数不多,他是其中之一。他的业余时间大多都在研究和练习武术,而螳螂拳的“前七”和“后九”也是他每天练功的必修课。几年来,在参加全国各地举办的传统武术高级论坛会上,他演讲和演练的都是这两趟拳,得到了武术专家们的好评。许多人说:“只听说螳螂拳有‘前七’和‘后九’两趟拳,没见谁练过。”都希望王炳莲能像保留古建筑一样来保护和传播它。
武术界“掌门人”的提法不规范
王炳莲说,2012年他的《大连武术百年》一书出版和练功光盘发行后,有人称他是“武术家”“掌门人”等,他对这些称呼不屑一顾。他说,第一“武术家”和“大师”不是自己封的,也不是会练几趟套路就是武术家的,能称得起“家”的全国也没有几个。第二,受武侠小说的影响,书中各门派逐鹿江湖,“掌门人”一词深深地印在了武术爱好者的脑海中。而在当前的武术活动中,各门派“掌门人”频频现身“江湖”。对于“掌门人”一词武术专家们认为是不规范的,应当叫做“传承人”或“传人”。有些练武之人自封为第几代掌门,实际上是不正确的。武术发展到现在,全国各地都有传人,就大连市而言,每个拳种每一代都有无数个传人,妄称“掌门人”往往难被认同。“当务之急是我们应该想方设法把前辈留下来的传统武术文化继承和发展并传播给下一代,搞一些虚假浮夸、徒有虚名的东西实在是得不偿失。”王炳莲说。
王炳莲现在已过花甲之年,在有生之年他只想做好三件事:首先他将继续和志同道合的武术界朋友一起进行传统武术文化的研究和探讨,他领导的三山浦民间传统武术研究会和辽宁省搏击文化研究会大连分会已进行了六次以大连武术各拳种代表参加的“传统武术研讨会”和两次“讲武堂”,大大激发了年轻人的习武热情。他也希望致力于探索传统武术文化的同仁们加入进来。二是他坚持每天打拳练功,他将把平生所学的、所知道的和掌握的武术文化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下一代,使螳螂拳薪火不灭代代相传,这是义务,也是责任。再就是尽早地完成他的第二本著作《大连武术》,以弥补他2012年出版的《大连武术百年》一书中的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