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美丽中国 > 中国风

  “炎黄子孙”一词不仅是我们对全世界华人同胞的代称,而且还是一种根深蒂固的认同感。我们以“炎黄子孙”自称,尊炎帝、皇帝为华人共祖,每年公祭黄帝更是每个华人心中的大事。但又有多少人知道,我们是怎样成为“炎黄子孙”的呢?

 

  皇帝的由来:

 

 

  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说过,西周人认为最古的人是禹,到孔子时有尧舜,战国时有黄帝神农,秦时有三皇,汉以后有盘古——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如此说来,难道黄帝是战国时期才出现的意淫产物?翻开任何一本《现代汉语大词典》,其中的历代纪元表都会把黄帝放在距今4600年左右的前26世纪,“上下五千年”的说法更是深入人心。

 

  事实上,中华文明可靠的历史远没有如此长。若以文字出现作为进入文明的标志。则中华文明有确凿证据可证的历史只能回溯到商朝中期盘庚迁殷后。而有确切纪年的信史则始于西周共和元年(前841年)。连夏朝的真实性尚且有争议,更不用说年代更早、资料更少的黄帝了。

 

  甲骨文里并没有关于黄帝的记载,各类确证写作时间在春秋时代之前的文献,如《尚书》周初八诰、《诗经》等也没有黄帝的踪迹。“黄帝”之名最早出现于战国齐威王时代的陈侯因齐(即齐威王)敦铭文中。

 

 

  这篇铭文里,齐威王叙述自己身世时将黄帝说成自己远祖,以增强田氏代齐的合法性。战国时期《左传》《国语》等文献中提到黄帝的一些事迹,如《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有“遇黄帝战于阪泉之兆”。

 

  这些记载说明当时人格化的黄帝已经开始出现,其影响力已大到把黄帝说成自家祖先可以有巩固政权作用的地步。当然,它伴随着一系列“黄帝”周边产品的逐渐完善,譬如黄帝被说成是医学、文字、数学、音乐、军阵、舟车的发明者。

 

  我们为何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随着时间推移,黄帝传说的影响力和范围不断强化,汉初司马迁时已有如下言论:“余尝西至空峒,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充分体现黄帝传说流传之广。

 

 

  此后,黄帝作为帝系法统的源头越来越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在各“黄帝之处”中,距离长安较近,位于今陕西黄陵县的桥山黄陵也就顺理成章地脱颖而出,成为黄帝崇拜的圣地。汉武帝就曾率十万大军在此祭拜。

 

  到唐代宗时,桥山黄陵正式立庙,此地的祭黄活动正式化。之后的历朝历代均热衷于在桥山祭黄,特别是跟皇室相关的大事如新帝改元、废立太子之类屡有祭陵之举。

 

  黄帝就这样被确立为帝系法统之始,成为皇室政治意义上的祖先,身为黄帝传人赋予了他们统治中国的合法性。

 

  但是,“自古以来”号称自己是黄帝后代、进行祭祀活动的主要是皇室,直到19世纪中期,平民百姓并没有“炎黄子孙”的意识。究竟黄帝是怎么从装点贵族和暴发户门楣的上古圣君被拔高为全体华人血缘上的祖先呢?

 

  中华民族的发展:

 

  清朝后期,中国在列强坚船利炮下中屡屡失利,传统以天朝为中心的天下世界观受到严重冲击。西方民族国家的概念传入中国,知识分子认为中国之所以羸弱,任人宰割,正是由于没有形成真正的民族和国家,国民缺乏凝聚力,缺乏对异种的排斥。

 

  梁启超1899年写成的《爱国论》中的一段话颇有代表性:“我支那人,非无爱国之性质也。其不知爱国者,由不自知其为国也。中国自古一统,环列皆小蛮夷,无有文物,无有政体,不成其为国,吾民亦不以平等之国视之。故吾国数千年来,常处于独立之势,吾民之称禹域也,谓之为天下,而不谓之为国。既无国矣,何爱之可云?”

 

  为了能够让中国转化为一个现代民族国家,大批知识分子投入构筑中华民族的事业当中。

 

 

  民族的形成需要有共同历史背景形成的集体心理,以凝聚全体成员。故而民族虽然是很晚近的概念,但构建民族却是把历史追溯得越久远越好。

 

  在19世纪后期民族国家兴起的浪潮之中,不少国家都从故纸堆里面挖出了自认的古代本民族杰出人物,以促使全体国民形成对本族先贤的崇拜模仿,从而形成共同感情。

 

  在构筑民族的过程中,为全体成员杜撰一个统一来源非常重要。共同的族源可以佐证族群内部的一体性,将族群自身和他者明确分开,对形成内部一致对外排斥的民族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各国杜撰出的共同族源有的今天看来颇为滑稽,如英国人追溯到征服者威廉和亚瑟王,但两者和作为日耳曼分支的英格兰人的祖先很大程度上是敌对关系。墨西哥寻根寻到了阿兹特克头上,完全不顾讲西班牙语的殖民者灭了阿兹特克。法国自诩高卢雄鸡,不知当年被罗马征服者掐灭的凯尔特高卢人泉下会作何感想。

 

  “炎黄子孙”的由来:

 

  黄帝被扶正为民族始祖后,一系列的配套工程随之展开。1903年刘师培发表《黄帝纪年论》,力倡“黄帝纪年”。只是黄帝本就是虚无缥缈的人物,所谓黄帝纪年自然也无可稽考,不同版本经常相差数百年之多;黄帝像也发生了变化,明清时期头戴冕旒、身着黻服的帝王形象演变为相对平民化的打扮以适应华夏共祖的新身份。

 

  黄帝符号更是被多方利用,不管是清末的革命党、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和共产党,都以“大家都是黄帝子孙”号召全体华人团结起来对抗外侮;黄帝事迹被谱作歌乐,收入教科书中。就这样,“炎黄子孙”、“轩辕世胄”等称谓广为散布,终成为汉族乃至中华民族的代称。

分享到:
已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