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夏日来临之际,古人和现代人一样,首先想到的是改造居室环境,建造一个相当于现代带有制冷设备的“空调房”来度过夏天。而这样的房间就被古人称之为“夏房”,先秦时期的“窟室”、秦汉时期的“凉房”、皇家的“凉殿”,以及后来的“冰室”、“凉窖”,都属于夏房。
汉代皇宫有“清凉殿”:
冰块,一直是古人避暑降温的重要冷源之一。这种利用天然冷源给房间降温的手段,在周代时已经出现。
周朝时期,有专人负责为王室采冰,以供夏天使用。《周礼》记载,采冰负责人称“凌人”,其手下有80名职工,一般从每年冬天的十二月起,工人便开始采集天然冰块,运至冰窖储存。皇家这种采冰制度,一直到晚清都存在。
汉代的皇宫里设有冬夏两用“空调房”,冬季用房叫“温调殿”,夏季用房叫“清凉殿”,清凉殿也叫“延清室”,是皇家最高级的避暑用房。从《汉书》记载来看,清凉殿的制冷效果极佳,称“清室则中夏含霜”,意思是盛夏时室内能结霜,可见房间温度低得如下过霜一般。
室内附带的降温设备也极为豪华。佚名古籍《三辅黄图》中关于“清凉殿”有这样的记载:“以画石为床,文如锦,紫琉璃帐,以紫玉为盘,如屈龙,皆用杂宝饰之。”“又以玉晶为盘,贮冰于膝前,玉晶与冰相洁。”
高级石质床具本身就是夏用良品,又在身边放置盛有冰块的国外进口玉晶盘。更绝的是,还有侍人站在旁边对着床扇扇子。如此这般,多重降温,自然凉爽舒适。
唐代皇宫“水激扇车”的“含凉殿”:
唐代夏季带空调的建筑不再如汉代一般叫“清凉殿”,而称“含凉殿”。“含凉殿”为唐朝皇帝后妃的寝殿,北临太液池,傍水而建,夏天居住在里面十分凉爽。
唐代诗人张仲索《宫中乐》中言:“红果瑶池实,金盘露井冰;甘泉将避暑,台殿晓光凝。”所描述的就是在“含凉殿”中消夏的情景。
“含凉殿”的制冷手段已很先进,是通过机械装置实现的。《唐语林·豪爽》记载,当时拾遗陈知节给唐玄宗李隆基上疏,李隆基请高力士找他来谈话。当时正是酷暑天,李隆基把“办公室”搬到了含凉殿,以避暑热。陈知节看到,“(李隆基)座后水激扇车,风猎衣襟”。进来后,陈知节被“赐坐石榻”,感觉“阴溜沉吟,仰不见日,四隅积水成帘飞洒,座内含冻”。
这段历史记载的信息量很大。一是在建筑设计上,“含凉殿”避免阳光照进来,所以显得很阴沉;二是当时已有类似“电风扇”的装置,当然不是用现代的电能,而是水能,利用流水来转动扇叶,“水激扇车”,风扇对着凉水吹,便形成了冷气;三是殿内有循环冷水源,故四边有水往下淌,形成水帘。这是在宫殿的四檐装上水管,把水引到屋檐上。凉水在屋檐上循环,室内温度自然就下降了,而且降温效果极佳,达到了“座内含冻”的制冷效果。
宋代避暑宫殿“鼓以风轮”:
宋代,夏日“空调房”得到了进一步改进,皇宫里的夏用建筑也更为奢侈。
宋代宫中避暑佳处有复古殿、选德殿和翠寒堂。据《武林旧事》“禁中纳凉”条,这几个地方环境幽静宜人,周围“长松修竹,浓翠蔽日,层峦奇岫,静窈萦深,寒瀑飞空,下注大池可十亩”。
宋代宫中的降温设计很时尚,同样出现了利用机械原理的“电风扇”,用风带动,“鼓以风轮”;风扇对着大厅里摆放的数百盆鲜花吹,“清芬满殿”;在御座两旁,“各设金盆数十架,积雪如山”。
从这段记载来看,宋代的“空调房”除了具有基本的降温作用之外,还采取了空气净化手段——吹香风,以改善“空调房”内的空气质量,这不能不说是“空调”技术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
明清时期,皇家宫殿的夏季降温方式也有自己的特色。最特别之处是,房间内出现了可移动式冷源,有点现代分体空调或冷风机的意思。这种可移动式冷源,时称“冰桶”,现代人称为“冰箱”,但叫“冰柜”或“冷柜”更准确,其实是贮放冰块的柜子,上面镂空,当作冷气出孔,中部空间还可储存食物、冰镇西瓜和冷饮等。后来民间也用上了冷桶,还有进口货,称为“洋桶”。
冰桶为木质,其设计最早可追溯到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冰鉴”,冰鉴便是最原始的冰箱。冰桶现在看来很简单,但在明清时代可算是高档“家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