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化聚焦 > 文化动态

8月10日,多彩贵州百姓大舞台非遗周末聚首次走进珠江上游南盘江北岸的安龙县,旨在促进非遗传承交流、扩大文化惠民,为安龙人民带来一场异彩纷呈、美妙绝伦的非遗文化盛宴。

 

在此次非遗周末聚中,各少数民族带来的独具民族特色的非遗表演成为节目中的一大亮点。演员们全心全意的投入、热情洋溢的表演瞬间点燃了现场的气氛,也将非遗传承之美传递给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

 

声音的活化石——《八音坐唱》

 

八音坐唱由牛角胡、葫芦胡、笛、箫、月琴、小钗、鼓、包包锣八种乐器组成,这八种乐器组合起来的名称即为“八音”。

 

 

"八音坐唱"的表现形式有座弹唱和带戏剧性的演弹唱等,旋律古朴流畅、悠美悦耳。弹唱内容主要取材于布依民间口头文学,民间音乐和说唱艺术,表现出布依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对丰收的向往、对爱情的追求、对丑恶的鞭挞。

 

 

因其源远流长、婉转优雅,民族特色浓郁,2006年5月20日,布依族八音坐唱入选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现场表演者用如同叙事般的歌声,将独属于布依族的动人故事娓娓道来。

 

 

劳动的欢歌——《撒麻舞》

 

撒麻舞,彝语名唤“木苏署”,是彝族传统的劳动舞蹈之一,也是毕节市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舞蹈将彝族人民开荒、撒麻、纺线、织布等过程通过舞蹈动作的形式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表达了彝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对丰收的美好愿望。

 

 

现场表演的撒麻舞生动地呈现出了男女青年们在田地里辛勤劳作的身影,展现出了彝族人民对劳动最淳朴的情怀。

 

欢快的音乐,跃动的身姿,也将这种最质朴的情怀传递到了每一位现场观众的心中。

 

 

清泉般闪光的音乐——《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与一般民间歌曲不同,侗族大歌是一领众和,分高低音多声部谐唱的合唱种类,属于民间支声复调音乐歌曲,这在中外民间音乐中都极为罕见。

 

 

侗族大歌作为侗歌中最精华的组成部分,它的演唱内容、表现形式,无不与侗人的习俗、性格、心理以及生活环境息息相关,是对侗族历史的真实记录,对于侗族人民文化及其精神的传承和凝聚都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

 

 

嘹亮的歌声歌颂着美好的生活,也记录着侗族人民千百年来更迭发展的历史。

 

现场表演者悠扬的歌声深深吸引着每一位驻足聆听的观众,这些听客也在宛转的歌声中走进了独属于侗族人民的故事之中。

 

 

除了精彩纷呈的非遗表演外,现场还设有非遗展览、DIY面扇、肖像剪纸、趣味投壶、自助冷餐等多项活动,市民可亲手体验蜡染、面扇、肖像剪纸等多项非遗产品的制作,近距离感受非遗传承人精湛的手工技艺。

分享到:
已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