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国学文化

       五千年的历史文明铸就了一个文明大国,一个礼仪之邦,它弘扬着经久不衰的传统美德,照亮着希望之路。祖国的花朵,肩负着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和中华美德的重

任,向古人学习,美德从孩童做起。

 

 

 

孔融让梨

 

       孔融让梨的故事最早记载于《世说新语笺疏》:

 

       续汉书曰:“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世孙也。高祖父尚,钜鹿太守。父宙,泰山都尉。”融别传曰:融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者。人问其故。答曰:“小儿,法当取小者。”

 

 

译文:

 

        孔融小时候聪明伶俐,被大家誉为神童。在他4岁的时候,就能背诵诗词,而且还懂得礼节。

     

        孔融和家人一起吃梨,父亲便叫孔融来分梨,孔融自己挑了最小的梨子,剩下的便按照长幼顺序分给兄弟们。家人问其原因,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大梨按照辈分该分给哥哥们。”父亲听后心中甚是满意,但又问:“弟弟也比你小,为什么不分一个最小的梨?” 孔融说:“因为弟弟比我小,所以身为哥哥,我也应该让着他。”

 

       这个故事讲述了我国古往今来互相谦让,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古人的故事令人深思,值得从小学起。

 

 

 

 

卧冰求鲤

 

       卧冰求鲤是一个我国古老的民间传说故事。最早记载于干宝的《搜神记》:

          

       王祥字休征,琅邪人。性至孝。早丧亲,继母朱氏不慈,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每使扫除牛下。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母又思黄雀炙,复有黄雀数十入其幕,复以供母。乡里惊叹,以为孝感所致焉。

 

 

译文:

     

       晋朝的王祥,幼年丧母,继母朱氏并不善待他,常在其父面数落王祥的是非。因此,他也失去了父亲的疼爱,总是让他打扫牛棚。后来父母都生病了,他全身心地照顾父母,连衣带都来不及解。一年冬天,继母卧病在床想吃鲤鱼,但因冷河水结冰,无法捕捉,于是王祥便赤身卧于冰上,忽然间冰化开,从裂缝处跃出两条鲤鱼,王祥喜极,持归供奉继母。继母又想吃烤黄雀,但是黄雀很难抓,在王祥担心之时,忽然有数十只黄雀飞进他捕鸟的网中,他大喜,旋即又用来供奉继母。他的举动,在十里乡村传为佳话。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

 

       这个故事通过讲述晋人王祥冬天为继母在冰上捕鱼的事情来弘扬孝顺父母的美德。房玄龄等编撰《晋书》亦收录此事,元代郭居敬则将其列入《二十四孝》中。如今,卧冰求鲤也是山东省民间文学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凿壁偷光

 

    西京杂记》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译文:

       

       匡衡勤奋好学,但因为贫穷,家中没有蜡烛可以照明。而邻家有蜡烛,但烛光并不能照亮他家,于是匡衡灵机一动就在墙壁上凿了洞使得邻家的光亮透过墙洞照在了他的书上。

 

       凿壁偷光是一个成语,通过讲述西汉大文学家匡衡幼时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的故事来弘扬匡衡不怕艰难,勤奋好学的恒心与毅力。

 

 

 

 

分享到:
已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