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陈文举作品艺术语言
1、泰山日出 作品尺寸为小八尺:239cmX97cm
在看到陈文举先生创作的作品《泰山日出》一下子朦胧了我的视觉,打开了我的记忆。记得我初到泰山,去看泰山的山、泰山的水,泰山的云、泰山的日出。我登高望远,凝神注目着东方,晨日的天空已泛出了鱼肚白,厚厚的云层快速的在我的视觉里聚集着翻滚着,瞬间的色彩,给东方白云罩上了霓裳,我不由得在心里遐想着……
在我睁眼的一瞬间,太阳已从东方的谷底升腾了起来,她金光四射,她唤醒了东方,照亮了大地上的山山水水。记得清代孔贞喧在《泰山纪胜》里这样写道:才一转睫,倏露半体,若月弦就望,厥色殷红,韬光不跃,轮腾而上……可见陈文举先生创作的《泰山日出》也是何等的让人感怀感叹。在他的作品里,展示气势磅礴的山水风光,作品《泰山日出》宏大壮观,云海中的泰山山势雄伟,雄浑壮阔的景色气势非凡,苍松挺拔,姿态俊逸,旭日初升的泰山壮美无比,充满朝气。画面布势大气考究,赋彩准确,意境生动、使画面在大气磅礴里又显现出山水的清新秀雅,整幅作品在视觉上,气势上笔墨飘逸洒脱,灵气迥然,整幅作品的构图达到了不同的神韵,既能体现作品中勾画的明暗,也营造出了大气磅礴的效果。
在陈文举先生的作品里具备独特的时代新意,他把中国画传统绘画艺术与西方绘画技法特别的结合应用,使其作品笔下的《泰山日出》在高山流水,云山飞瀑中色彩饱满,用墨细腻,不同局部和细节都拿捏的十分到位。既在山水画中的原生形态里,寄情,述画,又表达了自己山水寄情创作中的自我艺术感悟,也使作品《泰山日出》以气韵生动,笔墨精微,风格独特,激情澎湃的自然大美以及作品中的多种艺术语言,在整幅作品都呈现出宏大气势,形成了一种情怀山水画语境,也给观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2、雪原风光 作品尺寸为为小八尺:239cmX97cm
一、(序文)
在您观赏这部作品时,会有一种心情悄悄地带着你走近雪海中的白桦林。走近她们,你会发现那雪海中的每一棵白桦树上都有着道道伤痕,细细的裂纹像一只只黑色的眼睛,犹如古老的图腾,在暗夜里看着人情的冷暖,世事的变迁。雪海中的白桦树是孤独的,正是因为守着这份旷世的孤独,才会在每一次艰难的经历之后,在树干上留下一只黑色的印记,有经历挫折和磨难之后,才能真正看清哪一场风雪是友善的拥抱......
雪中的白桦林,身处严寒,立足冰雪,霜欺雪侵却纯静如斯,无论是相拥还是侵袭,白桦林总是淡然地立于风雪之中与苍茫的大地和谐相伴。皑皑白雪,千里雪飘,北国风光,在冰天雪地中的白桦林经历过了无数次与风雪的搏斗,但是,她们全部的生命力却永远向着蓝天白云。
二、《雪原风光》作品的艺术特色
在这幅由陈文举先生创作的《雪原风光》作品中,画家通过写实的手法向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林海雪原中的静谧美景。一条蜿蜒的小溪丛林中穿过,温热的阳光初升天际,散发出了温暖之气,而在密林深处,厚厚的积雪覆盖着大地,整幅作品被画家描绘的自然而又唯美。
在作品中,画家通过巧妙的创作视角,将近处皑皑白雪及在冰雪中流淌的水,小鹿在雪中的眺望与寻觅都描绘了出来。而在画中的近、中、远及广处,画家则将白桦林进行铺展和透视般的描绘,使整幅作品都充满了视觉张力。画家在绘画技法上,巧妙地使用了中国传统的揉纸法,用墨讲究浓淡相宜,意境唯美而幽远。画面中的白雪,雪地里流淌的溪水,两只小鹿悠然而立和极为幽静的白桦树林构成了一幅洁净清秀银白的画面空间,而在笔墨上又让整幅画作看上去颇具气韵之美,让人赏心悦目。作品《雪原风光》意境优美,用色淡雅和巧妙,两只小鹿在雪地的河边停留,互相凝望,情趣十足,使作品寓意悠远,达到了设色和谐,天地合一的艺术效果。
画家陈文举先生对于国画技法已了然在胸,深厚的绘画功底把这幅《雪原风光》作品形态都拿捏的十分到位和准确。国画以水墨为色,黑白分明,画笔力道张弛之间,山水毕现,而水墨的特质,在表现雪景中的白桦林中做到了刚柔相济的意境,使画面有着很强的表现力,也形成了独特的雪景山水绘画艺术。在作品单纯的黑白绘画中,充分调动了墨的黑与画纸上的白之间的微妙关系,着重描绘雪色中的白桦林,在黑白的对比之下,提亮了整个作品的画面,层次感也显的如此丰富。画中的雪景、天空、树木、河流,两只小鹿都变得更加交融,而白雪的覆盖,让他的画面清静而悠远,整个白华林都如此静谧可人,实在是山水画作中的佳作。
3、黄河之水天上来 作品尺寸为为小八尺:239cmX97cm
陈文举先生的作品《黄河之水天上来》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中常用的一种“计白当黑”表现手法,摆脱真实的空间、用透视的局限,在画面上根据主观意图,自由布局和取舍。在这幅作品的构图上,采用了高远、平远、深远的三远法和三联画的结构画面形式表现。在画面表现手法上,作者不用重彩,而是以泼墨的形式去表现写意中的意境,在写意中来渲染黄河奔腾咆哮的气势,把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结合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审美趣味相融合,使整幅作品的效果达到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美学要求。
陈文举先生的作品《黄河之水天上来》不单纯是自然景物的描写,而是通过沸腾翻滚的浪花和一泻千里的气势,体现自然的壮美。齐白石先生主张奔放处不失法度,精微处不失气魄,在这一点上,作品特别强调了对水的处理,即达到笔墨生动又形象深刻。陈文举先生说,这幅作品的成败,关键在于水,水没有气势,就显现不出黄河精神。在这幅作品中,作者精准把握画作气势,在处理山和水的关系上,采取俯视,突出画中中景,在波涛起伏、漩涡湍流之中,运用了大量的空白,把水集中在往前倾泻直冲而下的大弧线上,画面上看似水的面积虽然缩小了许多,但水的气势、动感、视觉效果得到了释放,再现出了李白诗中“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佳句的画面意境,也达到了画家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美学的审美效果。
在《黄河之水天上来》作品中,画家陈文举先生就是用画家的笔去凝听黄河,感受黄河,感受黄河精神,感受母亲之河的伟大,用画家的笔去描绘黄河气势的宏伟,用画家的笔去展示黄河的伟大坚强,用画家的笔去表现雄伟壮阔的黄河之气势和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坚忍不拔、永往直前的颂歌。
4、春路雨添花 作品尺寸为为小八尺:239cmX97cm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陈文举先生在《春路雨添花》整幅画作中去表现春路、春雨、春花、春山、春色,环环相扣,宛转相生。春路上下了一场春雨,给人以浥尽轻尘的快感,春雨过后,春花盛开,给人以无比绚烂的印象,而春花一动,整个山间又出现一片明媚的春光,使人目迷五色,如入仙境。
春雨给大地带来了蓬勃生机,给人们带来了丰收的希望,画家又怎能不去赞美春雨呢?,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雨它伴随着和煦的春风,趁着夜色悄悄地飘洒大地,绵绵密密,无声无息地滋润着万物,春雨这般高尚的品格,画家又怎能不去用画家的笔去赞美春雨呢?。作品中可以看到画家在作品中的浓郁浪漫主义色彩的奇特境界,画中的春路,点明了画家在春路上行走的所见,这山间中的空灵,这山下傍临的溪水,牧马,给人一种曲径通幽,能越走越深,境界也越是奇丽。在《春路雨添花》作品中笔墨精到、笔笔讲究以书法用笔入画,墨色浓淡变化丰富,用色不温不火,墨与色恰到好处地融为一体,做到了温润淡雅以及在动与静,静与静的状态中,表现了一种无我之境。画作者在画中借景去表达画中的淡语、景语、致语、丽语、奇语,致使画中景致奇丽,意境深微,充满浪漫的人文色彩。
5、泉落青山出白云 作品尺寸为四尺:69cmX138cm
天上的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山上的泉水淙淙潺流,从容自得。这名山胜水的优美景色在画家的眼帘中呈现为一幅线条明快简洁的淡墨山水图,真是云自无心水自闲。画家在《泉落青山出白云》作品中,用浓墨重彩描绘出自然之美的风光,并着意摹画白云、泉水、眺望小鹿的神态,将它人格化,使它充满生机、活力,点染着画家自己闲逸的感情,给人一种饶有风趣的清新感。
在《泉落青山出白云》作品中,画家用传统技法和现代写生相结合,画景寓志,以云水,泉的流淌,小鹿的逍遥自由来比喻恬淡的胸怀与闲适的心情。兴发于此而义归于彼,画面言浅旨远,意在象外,寄托深厚,理趣盎然,画风平淡浑朴,清浅可爱的艺术特色,恰好也是画家陈文举先生思想感情的自我写照。
6、春山雨后 作品尺寸为四尺:69cmX138cm
陈文举先生的画作《春山雨后》,构图完整,用色清新,画中山峦浑厚壮阔。雨后奔腾飞泻的流水,苍翠的树木,都展现无限春意,使画面美景色彩更加丰富。看那画中在山间牵牛行走的山娃,似乎让我们看到听到那远处飘来牧牛娃的笛声,更为画面注入浓厚的生活气息。
春山雨后碧天空,水洗众峰葱,雨后那带泥土清新的空气,白而轻柔的云轻轻地飘动着,像一层神秘的面纱欣赏着大自然早春特有的美景,作品《春山雨后》清新姿纵,意境深远。
7、春绿山野 作品尺寸为四尺:69cmX138cm
画家陈文举先生的作品《春绿山野》让人一看就能嗅到山野的芳香,感受到山野的情趣。作品中所呈现的气韵、神韵、工笔人物的肢体语言、环境的传神表现与画家“胸臆”的挥写在构图、透视上的处理都以多角度、多视点的“散点透视”来表现画家对《春绿山野》的主观意图及画中的自由组合空间。画家陈文举先生在他作品中强调它的“诗情画意”,突出秀丽俊美的山式、云吞雾幕情景交融的意境,将大自然的美与文人逸趣紧密地糅合在一起,用高远、平远、深远的三远法的结构画面,计白当黑的处理方式,挥洒“胸臆”,借景抒怀,赞美生命、赞美自然。
作品《春意山野》在笔墨色彩上讲究笔法丰富、浸润凝重、枯涩快疾,墨法多变,色彩感性,讲求墨气、淡彩、墨骨为主,施以工笔重彩,追求传统文化与以线造型的笔墨意趣的融合。
8、山林春烟 作品尺寸为四尺:69cmX138cm
画家陈文举先生的作品《山林春烟》醉心自然,若山水灵,画笔与自然厮磨,画面中用一树挡住一庭院,曲径通幽的小桥溪水,山环水绕,碧溪潺潺都形成情景语言,并在笔墨、浓淡、空间、疏密,一石一峰,一树一草,一桥一溪,山前庭院树木的错落上使整幅山水画的气脉相通,让整幅山水画的情怀感人。
看《山林春烟》图,让我看到了陈文举先生作品中的静,可悟山兼寒月静,叶带暗霜飞。赏析作品的彩,可为山远峰峰碧,林疏叶叶绿的画中两味。作者的《山林春烟》对云水情有独钟,浮云载山山欲行,桥头雨余春水生,画中的山大气又不失典雅,画的水亘古连绵又一路传神,画的云纵横飘逸又松柔动情,既表现出了中国绘画笔墨的传统技法又尝试出用新的艺术语汇为中国山水画开拓了新境界。
作者:郭庆春
中国广播电视协会艺术委员会理事、专家评委
中国电视艺术家会员、副秘书长,艺术评委
湖北省作协、书协会员、湖北省书画艺术研究院院士、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