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遗产文化 > 遗产保护

7月8日,由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交流局指导,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和绵阳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共绵阳市委宣传部、绵阳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和北川羌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承办的“第一届海峡两岸大禹文化交流活动暨2019(己亥)年大禹诞辰祭祀典礼”在北川羌族自治县永昌镇禹王广场隆重举行。

 

 

千百年来,大禹遗迹遍布北川,民间一直有祭祀大禹的传统。今天,得益于当地长期对大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大禹不仅成了汶川地震后新北川的一张“金色名片”,也因其广泛融入到社会生活各个角落,助推了整个北川的发展。

 

在清代年间,北川举办祭祀典礼得到中央政权的认可。在民国年间,也有当地官员组织修缮牌坊等大禹遗迹。

 

 

改革开放以来,祭祀大禹的习俗在北川再度兴起,特别是近年以来,每年但逢大禹诞辰,祭禹群众常常多达数万人。全国各地大禹后裔,包括世代为大禹守陵的浙江姒氏家族,台湾地区夏氏宗亲,以及韩国、日本、加拿大和意大利等国的华侨后裔等,每年多达数千人前来北川禹里祭禹、认祖归宗。

 

四川省社科院禹羌文化研究所所长朱静说,大禹遗迹可谓遍布北川全县,特别是在禹里镇一带集中完整地保存大量大禹文化遗迹,各类遗迹遗存多达30多个,更有大禹、李白、颜真卿所书“禹穴”题刻三处和扬雄“石纽”题刻。

 

 

在北川,千百年来有关大禹出生、成长、治水、立国的传说故事家喻户晓,世代相传。重要的是,这些遗迹与历史典籍、传说故事的契合度也很高,在全国范围内也很罕见。

 

朱静介绍说,从上世纪80年代《禹生北川》一书出版以来,北川大禹文化研究可谓成绩斐然。比如,1992年,时任国家主席的杨尚昆,亲笔题写了“大禹故里”;2009年7月,北川“大禹祭祀习俗”、“禹的传说”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5月,“禹的传说”被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6月,中国水利史研究会将北川确立为“大禹祭祀地”……

 

 

2018年,前往北川观光的旅客总数达768.44万人次,全县旅游总收入63.6亿元。这其中,大禹文化在北川的保护传承方面可谓功不可没。

 

部分来源:中国日报网

分享到:
已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