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族舞剧《孔子》、《赵氏孤儿》,到民族歌剧《刘三姐》、《林徽因》,再到民族音乐会《国之瑰宝》,中国歌剧舞剧院近年来聚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探索以歌剧、舞剧艺术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传递中华美德。
2014年至今,中国歌剧舞剧院累计创作剧目20多部,超过过去10年总和,《孔子》等23个项目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5149万元。这些剧目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在艺术表现中努力弘扬“民族精魂”,铸就“民族脊梁”。
以《孔子》为例,被观众称赞为“展现中华风韵,满载家国情怀”的这部剧于2014年首演,讲述了孔子周游列国的历史故事,展现了其对大同社会的期盼和传道授业的情怀。五年来,《孔子》创下各项演出佳绩:在国内外演出300余场,吸引观众超45万人次,累计总票房过亿元;2017年,作为“中华风韵”项目,在美国连续演出7场,被《纽约时报》称为“中国的文化名片”。
不仅如此,自2014年6月以来,剧院组织55个大中型团组赴美国近50个国家和地区演出181场,观众总人数约27万人次。《孔子》、《昭君出塞》、《赵氏孤儿》等剧目在各个国家的世界级艺术殿堂亮相,基本实现了“在主流剧场、面向主流人群、不靠送票”的对外商演模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近年来,我们坚持‘红色记忆的革命题材’和‘优秀传统文化题材’两条创作主线,以新时代的格局和情怀讲好中国故事。”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陶诚说,“作为国家院团,我们有义务用文艺精品凝聚炎黄子孙的共同价值追求和梦想期待,向世界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志气。”
在舞剧《孔子》进行全国巡演时,有一个可喜的现象:购票观众以“90后”为主。年轻“粉丝”助力舞剧《孔子》成为演出界“爆款”,这让陶诚思考良多:对于一出剧目而言,曲高和寡是无法真正实现社会效益的,只有在不断地为人民群众演出中,才能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部分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