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地方文化

 

  1.师公戏(壮戏)

 

  师公戏主要流行于象州县中平、百丈、罗秀、马坪等壮族及壮汉族杂居的乡村。1985年,国家文化部舞蹈研究所和广西戏剧研究室派员到中平乡进行对师公戏录像、录音。到1988年,县文化部门已搜集整理师公戏锣鼓牌11个。其剧目有《甘五娘》、《鲁班》、《农婆》、《五海》、《杨文广》、《山伯与英台》、《土地扫坛》、《韦察院》。

 

 

  2.桂剧

 

  桂剧在清代光绪年间传入象州。当时象州只有“玩子馆”(坐唱)后镇人聂朝宾聘湖南蒋福林为师傅,传授桂剧,组成“同乐堂”。解放后,各乡镇普遍建立业余桂剧团,演出剧目有《薛刚反唐》、《甘露寺》、《凤仪亭》、《拾玉镯》、《梨花斩子》等。20世纪90年代起,农村业余剧团均弃习桂剧而学彩调。

 

 

  3.彩调

 

  彩调是象州县最流行的地方剧种,特别在农村。彩调原来叫“调子”或“采茶”,也有叫“花灯”或“那嗬嗨”的。彩调唱腔接近民歌,表演形式新鲜活泼,表演程式简单,对场地要求不高。象州县内专业、业余艺术表演团体,几乎每队都会演彩调。

 

 

分享到:
已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