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和“羊”有关的地名很多,仅收入各区县地名志中的就有80多个。有些地方是因为养羊而得名,比如军博西边的羊坊店;有些地方则是因为卖羊肉而得名,比如前门大街的耀武胡同、菜市口南边的羊肉胡同等;还有些地方,则是因为地形长得像羊而得名,老舍先生的出生地、新街口东边的小羊圈胡同就是典型的例子。
因羊的交易市场而得名
羊市口位于崇文门外,是一条南北向街道,以花市大街为界分南羊市口街和北羊市口街。据《北京胡同志》记载:北羊市口街“北起东后河沿,南至东花市大街,长295米,宽4.5米。因附近在清中叶以前是以经销西北地区牧养的成羊为主的集市,故名。清乾隆年间改称北羊肉胡同,光绪时称北羊肉口,宣统时称北羊市口,民国后沿用,1965年定今名。”南羊市口街“北起东花市大街,南至珠营胡同,长250米,宽4.5米。此街形成于明代,属崇北坊,因为是宰杀和销售羊肉的集中点,故名羊肉胡同。清乾隆年间改称南羊肉胡同,光绪时称南羊肉口,宣统时称南羊市口,民国后沿用。1965年将关帝庙、如意胡同并入,定名南羊市口街。”
羊坊店位于军博西面,远在辽代,辽南京城(今京城西南部)内已有羊的交易场所,后因城内拥挤,便将羊及牛、猪等家畜的交易迁至城外。辽灭亡之后,女真族占据辽南京。金海陵王完颜亮于天德三年(1151年)下令迁都,同时扩建燕京城。由于城市规模相对扩大,居民不断增加,对羊肉、羊皮、羊毛等商品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故在城外西北方向专门开设了一个牛羊的交易场所,俗称“羊市”。在此交易的人多是远道而来的牛羊贩子,以西北方向来的人居多。这些人白天交易,夜晚便住宿在附近的客栈里,初称羊房,后形成聚落称羊房店。又因这里地处金中都的北门会城门外,一抬头就能看见那高高的城门,所以还俗称“羊望店”。元朝定都北京后,在金中都的东北部新建都城,金中都被逐渐废弃。明代羊坊店一带形成南北两个聚落,称羊房北店和羊房南店。到了清代,统称“羊坊店”,并沿用至今。
因出售羊肉而得名
北京历史上曾有多条称“羊肉胡同”的街巷。自蒙古人入主中原之后,羊肉成为元大都居民主要的食品,所以经营羊肉的店铺较多,并延续到明清时期。可以说,称“羊肉胡同”的街巷多与屠羊售肉有关。
在老北京的“羊肉胡同”中,位于西四南大街路西的羊肉胡同最为知名。这条胡同格局形成于元代,南边是北京最早的胡同砖塔胡同,北边是阜成门内大街,因胡同中曾有羊肉集市而在明代始称羊肉胡同,西四十字路口迤西原来叫羊市大街,与羊肉胡同也有关联。
因地形地貌而得名
老北京还有些“羊地名”,其由来与羊并无关系,而是因地形而得名。位于新街口东面的小羊圈胡同因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闻名遐迩,即使胡同早已改成小杨家胡同,仍有很多人要到老舍出生并度过童年时光的小胡同去“寻古”。小杨家胡同北侧还有个大羊圈胡同,今称大杨家胡同。
清宣统元年(1909年)《详细帝京舆图》将这两条胡同统称为“羊圈”。民国时将“羊圈”谐音为“杨家”。所谓“羊圈”其实与养羊没有丝毫关系,而是缘于这两条胡同的格局较为特殊,它们不像一般的胡同直来直去,两侧的胡同口很狭窄,但在胡同内有两个相互分离,颇似羊圈的空场,非常宽阔,像个“葫芦肚”,所以被称为“羊圈胡同”,这两条胡同后被谐音改称“大杨家胡同”和“小杨家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