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忙碌中,不知不觉“年”终于来了。
腊月二十三是“年关”,又叫“过小年”。进入“年关”就等于跨进了过年的门槛,就拉开了过年的序幕,处处充满祥和的气氛,年味也越来越浓,过年的繁忙喜庆气氛也随之显现出来了。
从民间一直流传的俗语就可以看的出过年期间的喜庆繁忙景象。腊月二十三祭锅边(祭拜灶王爷),二十四扫房子(清扫院落),二十五磨豆腐,二十陆杀年猪,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黄酒,三十儿熬年儿,初一儿供祭(拜神),正月十五闹花灯。
传说灶王爷原为平民张生,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败尽家业沦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玉帝知道后,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还没坏到底,既然死在了锅底,就把他封为灶王,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汇报,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觉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为他要上天汇报。于是,民间就有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来年平安和财运。
小年也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气象。
传统的“小年”习俗
农历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三,糖瓜粘,灶王老爷要上天”。据说,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灶王老爷会重返天庭,向玉皇大帝报告去年一整年每家每户的活动情况。玉皇大帝会根据灶王老爷的报告奖励或者惩罚这些家庭。这一天,老人们会“请”一幅灶王爷、灶王奶奶的画,恭恭敬敬挂在厨房,然后供奉又黏又甜的糖瓜,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农历二十四、扫房子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扫房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快和家人一起给房子“洗白白”吧!
农历二十五、炸豆腐
“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为什么是做“豆腐”呢?民俗说,过去老百姓平时吃不上豆腐,认为豆腐是“好东西”。而到了腊月二十五这天,大家做好豆腐储备起来,以备正月里食用。而豆腐传到中原后,因与“头富”音相似,所以被人们寄予了新年要“富贵”的希望。
农历二十六、割年肉
“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所谓杀猪,当然是杀自己家养的猪;所谓割肉,是指没养猪的贫困人家到集市上去买过年吃的肉。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只有在一年一度的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
农历二十七、杀公鸡
“鸡”同“吉”,有吉利、吉祥如意的意思,杀鸡过年主要为了吉祥如意、大吉大利。传说公鸡是化身在人间报时的吉神,宰了它就是让它回天庭休息,给玉皇大帝报这家人是否勤劳。所以,腊月二十七就成了约定俗成的宰鸡日。
农历二十八、把面发
“腊月二十八,把面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这首民谣在全国各地有不同版本,关于腊月二十八,无论是发面还是做馍,总之各家各户是要开始准备主食了。由于过去没有发酵粉,普通的面提前几天做好容易坏,只有发面不易坏,于是这一天就开始发面,准备正月初一到初五的主食。
腊月二十八除了要发面以外,还要“贴花花”,也就是贴年画、贴春联和贴窗花。
农历二十九、蒸馒头
在我国春节的民俗中,在这天要把腊月二十八已经发好的白面蒸成馒头,谁家的馒头蒸得大、蒸得好,在新的一年里,谁家就会蒸蒸日上,讨个好彩头。蒸好的馒头上面要点上五个红点儿,以示鸿运当头。
还有说法称“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对于祖先的崇拜,在我国由来已久。春节是大节,上坟请祖仪式也就格外郑重。上坟请祖的时间,大多数地区在腊月二十九早晨请祖。
农历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三十晚上是全家团聚的日子,一起包饺子、吃团圆饭、放鞭炮,迎接新的一年到来。
民俗学家说,熬一宿是为了守夜,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老人守夜是为了珍惜时光中青年守夜是为了是为了给老人、给父母增寿、小孩守夜是为了压岁。
过了二十三,一天快一天。年味儿越来越浓,除夕的脚步正悄悄的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