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2019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贵州少数民族刺绣技艺普及培训班”和“刺绣技艺拓展创新应用研修班”成果汇报展暨结业典礼在贵州美术馆举行。展厅里,陈列着一件件时尚的刺绣作品,有创意服饰,刺绣灯罩、丝巾、扇面,素雅的茶席、多功能靠枕,还有精美的刺绣提包、首饰、装饰画等,让人目不暇接。
这些既民族又时尚的展品,是贵州民族大学今年非遗研培的教学成果,是贵州省特殊教育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50名残障学生和20名全国筛选出的优秀刺绣从业人员的学习成果。
民族刺绣初逢特教,残障学生“绣”出未来
今年,“贵州少数民族刺绣技艺普及培训班”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学艺者”,他们是来自贵州省特殊教育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残障学生。
此次培训为期一个月,有50名不同专业的残障学生接受培训。他们不仅学习了《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概述》、《贵州工艺美术概论》、《刺绣技法学习》、《刺绣材料的认知与创意设计》等理论课程,还参加了艺术考察、实践技能训练、综合创作、成果展示等活动,加深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的理解。
大火难灭刺绣热情,贵州少年衔针绣花
双手有严重烧伤残障的赵祥龙一听说暑假有刺绣培训,便当即报名。13岁时,一场无情的大火将赵祥龙的双手、前胸、脸部严重烧伤,留下了深深的疤痕,右手的五个手指粘连一起,只能小范围活动,左手也只能小幅度地活动。
可是,赵祥龙并没有因此丧气。即使双手不便,他也一心想要学会刺绣。他坚强地用嘴穿针引线,叼着针刺绣。助教老师王朝芳说,看着赵祥龙用嘴刺绣的样子,实在让人心疼,但他又那么阳光和那么热心,还经常主动帮助其他同学。
赵祥龙满足地说:“要不是这次来学习,我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还能够做刺绣。”
另一名叫朱天亿的学员腿脚行动不便,可是为了多学些知识,多掌握点技能,他每天都要提前一个多小时从寝室出发到教室,有时中午都留在教室练习。
这50名刺绣学员有的双手不灵活,有的腿脚不方便,有的生活在无声的世界,但是他们从来没有抱怨,反而比常人多付出了数倍的汗水,只因为相信勤能补拙;比常人更加积极主动地吸收知识,只因为坚信“我的未来我做主”。
身残志坚好少年,群策群力绣茶席
在成果展上,陈列的刺绣茶席套件和刺绣门帘,运用了滚针、定线绣、刺子绣等多种技法,是由助教龙样风带领B组的10位同学共同完成的。她表示,这组多为残障学员,因此他们分工合作,互相帮助,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优势,共同完成刺绣作品。
其中的刘红是聋哑学员,原来从没有动过针线。通过这次学习,认真刻苦的她掌握了10多种针法,刺绣速度也是小组最快的。
小结
本次专门针对残障学生的“贵州少数民族刺绣技艺普及培训班”,将非遗项目传承与特殊人群的扶贫工作有机结合,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对于贵州这样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此次培训班不仅推动了残疾人脱贫和就业创业,而且有利于普及与传播非遗技艺。
贵州省残联副理事长龙月祥观看了培训成果展后表示:“成果充分展示了残疾学员刻苦坚韧、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同时又体现了传承非遗技艺的工匠精神和倡导扶残助残的社会公益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