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美丽中国 > 最美中国心

   

  

    “这才是我梦想的农村生活!”常年在外从事建筑施工的锦屏县隆里乡华寨村村民龙锡林,冬季休工回老家生活了一个多月后,对自己的家乡有了新的看法。在龙锡林印象里,前些年没人关心村里的事情,环境脏乱差司空见惯,村民们经常为了一点小事吵架拌嘴闹矛盾。如今村里整洁漂亮了,村民们谋正事的多了,想集体利益的多了,讲文明讲礼貌的多了。龙锡林的感受,缘于锦屏开展乡风文明大行动、建设新时代美丽新农村,让文化情怀留住杉乡儿女乡愁情怀的实实在在的变化。

  自2010年多来,锦屏县积极利用清水江畔苗村侗寨文化资源富集优势,从传承弘扬当地木商优秀传统文化着眼,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入手,让清水江畔山村美、产业兴、文化活、精神悦。

  乡村建设以山情水韵打造美丽乡村

  春寒料峭,漫步在锦屏县敦寨镇雷屯村,笔直平整的水泥路直通“花园”深处,一个个蔬菜大棚整齐地分列在道路两旁的田坝上,鸭群在清澈的溪水中嬉戏,悠悠转动的水车似乎诉说着这里的变迁,过往游客无不沉醉在山水画卷之中。

  说到雷屯村的变化,村支书龙相远掩饰不住心中的自豪:“我们村是远近闻名的蔬菜专业村,是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也是国家农业部命名表彰的‘生态家园示范村’。”据了解,近年来,雷屯村借“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的东风,总投入1000多万元修建了文化广场、停车场、休闲广场;完成进村通组通户公路硬化、沿河步道硬化、休闲步道;安装太阳能路灯,实施雷屯整村风貌整治工程,修建村内公共厕所、污水处理系统、乡村接待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得到了明显改善。村前亮江河的潺潺流水,曲径通幽的入户小道,古色古香的寨门,具有苗侗风情特色的民族房屋,美丽村庄轻轻地诉说着这里的悄然变化。

  为建设美丽乡村,让群众安居乐业,留住乡愁,锦屏县先后出台了《锦屏县“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实施意见》、《锦屏县2014年“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和措施,依托当地绿水青山,用山情水韵指导和推进全县“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

  2014年,全县整合危房改造、美丽乡村建设、扶贫生态、棚户区改造等项目资金,不断加快实施“小康路、小康水、小康讯、小康房、小康电、小康寨”六项行动计划,完成投资4.34亿元,硬化通村水泥路206公里,实施危房改造1200户,建成小康房310户,新建“五小”工程417处,解决农村及学校师生2.06万人饮水安全,实施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144个。

 

 

  特色产业用现代科技带富百姓生活

  锦屏的特色在生态,锦屏的生态在山水。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要改善村容村貌,留住山水,更要发展产业,让乡村美、农民富、生活好。

  如何利用资源,发展经济?锦屏县把发展农业特色产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增强新农村建设后劲的重要举措,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促进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按照“东种西养”的产业布局,大力发展果蔬、水产品、中药材、油茶、楠竹、烤烟六大产业,并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住上好房子,还要过上好日子。”隆里乡华寨村群众的有效尝试,为全县农村树立了典范。从新修的通村水泥路进入华寨村,村后青山连绵,村前万亩田畴间,水平如镜的是鱼塘,绿的是苗圃,隆起的钢架大棚内种有铁皮石斛和食用菌。据村民龙立堂介绍,通过土地流转,自己建有8个大棚,冬春种食用菌,夏秋种蔬菜,年收入10余万元。

  “去年,我们村人均收入就超过了6000元。”华寨村村支书龙运新说。华寨村辖3个自然寨,213户1049人。全村土地总面积928.6公顷,现有耕地面积468亩,旱地面积102亩,林地面积10356亩。只有地生金,才能富民兴村。村两委多次组织村民召开群众大会,讨论村里的发展前景,并达成共识:流转土地,产业兴村。

  思想决定高度,思路引导行动。铁皮石斛基地、绿化苗圃示范基地、食用菌、粮油种植基地、经果林示范基地等一个个集产业示范、苗木培育、旅游观光、绿化美化于一体的产业示范基地拔地而起。村里的群众要么在企业里打工、要么以基地的方式入股,上班打卡,家门口领工资的现代农民悄无声息地在这里发展壮大。华寨村也因此成为隆里乡、新化乡、敦寨镇等锦屏东部乡镇“一村一业、一村多业”发展模式的先行者。

  而在清水江畔的平略、河口、固本等沿江乡镇,锦屏立足良好的生态和丰富的水资源优势,大做水上文章。在三板溪渔业养殖园区推广不投饵料渔业养殖,实行人放天养,清水养殖,打造绿色品牌渔业。据统计,2014年园区有渔业专业合作社76家,全年改造高架网箱3600余口,新增高架网箱2589口,大水面养殖面积达到2.31万亩。大鲵、虾、蟹、冷水鱼等特色养殖同步推进,2014年全县水产品产量达5510吨,同比增长37.3%。

  目前,全县果园种植达到8.64万亩,蔬菜种植12.04万亩,2014年全年完成蔬菜14.6万吨、水果4.44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5%和0.1%;建成蓝莓、杨梅、金秋梨等精品水果基地12500亩;全县大水面养殖面积达到2.31万亩,三板溪渔业养殖园区改造和新增高架网箱6189口;种植烤烟3321亩,新增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40个、认定家庭农场194个,完成人工造林6.03万亩,贫困人口减少1.8万人。

 

 

  传统文化让文明新风滋润万户千家

  走进杉乡锦屏,一栋栋新房、一座座新村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优美宜居的生活环境,激发了杉乡儿女管护家园,发展生产的热情。

  锦屏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还不断思考如何藏富于民。这种“富”除了逐渐上升的收入,还包括不断拓宽的就业渠道、免费享受的义务教育、良好的社会秩序、秀美的山川环境等。对于老百姓而言,“富裕”不仅表现在物质的富足,更表现在精神上的富有和心理上的满足。健全社会保障体制,做大分配 “蛋糕”的同时切好蛋糕,让杉乡人民都享有出彩机会。这是锦屏县委、锦屏县人民政府决策上的制高点,也是主要领导的执政理念。

  早在制定新农村规划时,锦屏就依托600多年的锦屏文书精神,用苗村侗寨的民族契约文化倡导村民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今天的锦屏新农村,自觉遵守村规民约,摒弃不良村风民俗,尊老爱幼、团结互助、遵纪守法等已蔚然成风,仁、义、礼、智、信已融入杉乡人民的生活里,内化成为杉乡人民的文化自觉,契约精神、民族礼教、法纪理念成为增强锦屏人民文化自信的动力之源。

  在铜鼓镇乐安村一排排新建房屋的围墙上,画满了五彩缤纷的民俗画、儿童画,政策信息、文明公德、农业知识都上了“插图版”,并配以村民自己创作的标语、顺口溜,简单易懂,朗朗上口;平秋镇桥问侗寨的“文化墙”,采用图文并茂的漫画形式,宣传诚信和科技常识;隆里乡华寨村中心广场上,3块两米多高、一米宽的石碑并排,镌刻着全村人共同制定和遵守的《村民自治合约》,而村里的广场和主街道上,劝和歌、劝和画布置在墙壁上、橱窗里,洋溢着讲仁爱、求友善、修和睦、重和谐的文化氛围……

  一面面精美的文化墙,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引得路人不时驻足观看。这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感恩教育、普法宣传、农业科技等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墙,已成为锦屏县新农村建设、新农民培育的一个重要阵地和窗口。

  自2014年以来,锦屏县还积极探索理论工作接地气,寻找服务群众的新载体、道德讲堂的新模式,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这一新型的理论宣讲和公民道德建设方式,采取县指导、乡主导、村参与的方式,组建县乡村三级“杉乡好声音·新风福万家”理论走基层暨道德讲堂建设巡回宣讲团和文艺宣传队,以群众参与为主、按照“我听、我看、我讲、我议、我选、我行”为主要模式,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理论宣讲、文艺展演、身边人讲身边事、面对面征集群众意见建议等形式多样的巡回宣传活动,倡导农村群众读书、知礼、格物、致知,文化广场、农家书屋、乡村歌场等文化活动场成了农民群众农闲时节好去处。 

  “我小学和初中不好学,字识不了几个,在村两委和农家书屋的帮助下,如今我不但能识字,还专门学习了一些农村种植养殖实用技术,办起了年产3000只鸡的林下养鸡场,年收入在3万元以上。”钟灵乡寨稿村村民吴宏海是农家书屋的受益者之一。文化滋润生活、文化引导时尚、文化同样带富群众。

  村寨变美了,产业发展了,越来越多的“乡愁”落地,生根,发芽。

 

来自(中国文明网)

分享到:
已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