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古话说,“最美不过象牙白,最精莫过德化瓷”。德化是中国陶瓷文化发祥地之一,从宋代开始,德化陶瓷大量外销欧洲、东南亚、中东地区,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输出产品。作为古代“海丝”的重要物质载体,陶瓷产业的发展在泉州由来已久。据学者研究,10世纪-14世纪德化县窑址遍布,迄今已发现外销窑址185处,其密度居全国前列。这也印证了古老的海上丝绸之路,同时是一条陶瓷之路。
德化有着悠久的制瓷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印纹陶的制作。唐末五代,在德化三班、泗滨村一带,制瓷业就已比较发达。德化外销瓷开始于宋代,德化瓷器随着泉州港商业系统工程海外贸易的发展而畅销海外,成为“海上丝瓷之路”的重要商品。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就在他的游记中盛赞德化的瓷器:“并知刺桐城附近有一别城,名称迪云州,制造碗及瓷器,既多且美。”1292年,马可·波罗归国时,从福建带回白色瓷器及彩色小瓷瓶等,存于威尼斯市之圣马可宝藏所。于是,又有了把德化外销的瓷器称为“马可·波罗瓷”的说法。据说1607年法国太子用一只中国瓷碗喝肉汤,在当时,只有国王和贵族才买得起瓷器这样的贵重珍品。
围绕着德化白瓷,还有另外一个传说。
相传唐朝开元年间,杨贵妃因其天生丽质、柔媚婉顺而得唐玄宗极尽宠爱。为讨贵妃欢心,唐玄宗可谓费劲心机,“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便是最著名的典故。杨贵妃精通音律,不仅擅长歌舞,还是个击磬高手。一日杨贵妃与玄宗饮酒赏乐之时,贵妃失手将白瓷酒杯打碎,坠地之声“泠然如玉碎”,于是甚为喜欢。玄宗为讨得美人欢心,特意命人以白瓷造为编磬,供贵妃赏玩娱乐。然而官窑所炼造的白瓷虽然莹白细腻,敲击之音却浑浊暗哑,贵妃甚为不悦。玄宗为换爱妃一笑,遂下令征集天下能工巧匠,有造出白瓷编磬能发出清脆婉转之声者,赏金千两并封为御用瓷窑。诏书下发三月,所贡白瓷编磬数不胜数,虽然皆洁白胜霜雪,却尽不能得。此时,一座瓷窑派人不远万里从福建德化而来将所制白瓷编磬献上,贵妃敲击这“类银类雪,轻且坚”的白瓷编磬,“犹如金振玉声”,甚为欢喜。玄宗见爱妃开怀遂大悦,赏金千两并赐御用官窑金印一块,当时称为金印窑口、金印良瓷。德化白瓷也以声如磬、白如玉而闻名天下。
到了近代,德化瓷不断改进技术,勇于创新,多次走出国门,成为东西方跨文化交流的使者。在当前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大背景下,德化瓷也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继续扮演重要角色,引领世界陶瓷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