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遗产文化 > 遗产故事

 

     “没有金钢钻,别揽瓷器活”,这句俗语来源于传统瓷器修复——锔瓷。说起来简单。锔瓷,就是把破碎的瓷器拼好,用金刚钻钻孔再用锔钉嵌住抓牢,使其恢复原样,既能再使用,又有观赏价值。

     锔瓷,是中国最古老的瓷器修复技艺。锔瓷技艺相传始于宋代,《清明上河图》上就有锔瓷艺人锔瓷的情景。明代时期的意大利教士利玛窦在《中国见闻扎记》中对瓷器修补有这样的记载:锔补修复后的瓷器还可以耐受热食的热度而不开裂,而尤其令人惊异的是如果破了,再用铜丝熔合起来就是盛汤水也不会漏。

     古代民风朴素,以节俭为传统美德的时代,若是餐具出现裂痕不忍丢弃,或不慎打破传家之宝,或有纪念性的陶瓷器,请补瓷匠补瓷。经过锔瓷修补过后的瓷器,滴水不漏。当然在过去,锔瓷不仅仅是为了修复瓷器了,锔瓷本身就是一种装饰。明清时代,有些人故意将品相完好的紫砂壶装上豆子,再倒入水撑裂,然后锔出特定的图案来,以此来把玩。明末,周伯高在《过吴迪美朱萼堂看壶歌》中写道:“供春、大彬诸名壶,价高不易辨。予但别其真,而旁搜残缺于好事家,用自怡悦。”

    由于现代化制瓷业的快速发展,瓷器坏了,扔了,再买新的,一般不会去锔补修复,使得民间普通的锔活手艺无活可做,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记得小时候还经常能在在大街上听见“锔锅锔碗锔大缸”这样很奇怪的外地口音吆喝声,到现在几乎消失。

    现代锔瓷修复讲究既能得修好利器,又能玩出新的花样。当锔子在器物上成为装饰,与器物融为一体的时候,别有一番韵味。这就是锔瓷——缝补生命,修复艺术。

分享到:
已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