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莆仙戏
编辑:半杯暖 / 2015-02-05

莆仙戏据载,莆仙戏剧种与唐百戏有渊源,形成于两宋交替时期,有900多年的发展史,被戏曲史家公认为是中国最早成熟的戏曲———宋元南戏的遗响,是中国古代戏曲艺术形态的“活化石”。
据调查,莆仙戏现存传统剧目有5000多个,舞台手抄本有8000多册,超过其他任何一个剧种。而其中与宋元南戏有关的剧目就有58个,约占目前已知的宋元南戏剧目244个的近四分之一。此外,莆仙戏还拥有“大题三百六,小题七百二”1000多个音乐曲牌和300多种锣鼓经,这也是其他剧种所不及的。
一些杰出剧目曾轰动剧坛,从1959年莆仙戏剧代表队进京为国庆10周年献礼演出之后,包括民间剧团在内曾8度进京演出,不少剧目和演员先后获得全国性大奖,誉满京华。这些优秀剧目中,改编传统剧目有:《团圆之后》、《叶李娘》、《三打王瑛》、《春草闯堂》、《状元与乞丐》等;改编历史剧目有:《乾佑山天书》、《新亭泪》、《秋风辞》、《晋宫寒月》等;创作现代戏剧目有:《鸭子丑小传》等。莆仙戏名旦王少媛荣获中国第十七届戏曲“梅花奖”。莆仙戏改编传统剧《江上行》荣获中国第六届“映山红”戏剧节9个一等奖,并正在参加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评奖角逐。
这不仅因为莆仙戏比梨园戏早近百年、比昆曲早300多年的古老性,而且因为莆仙戏文化流传近千年来从未中断过。莆仙戏的文化资源是可以共享的,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这可以从《团圆之后》等一大批思想内容深刻、艺术性强的各类剧目中,可以从莆仙戏行当的传统科介以及旦角“蹀步”、净角模仿傀儡的“三下提”等的表演程式中,可以从“八声甘州”、“渔家傲”等能够为中国古代音乐史提供活的研究资料的现存的莆仙戏宋元词曲中得到印证。
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种种原因,莆仙戏人才流失严重,后继乏人,传统的表演艺术濒临失传,脸谱、服饰和音乐声腔正在被外来剧种和其他艺术形态同化,艺术的独特性正在削弱。莆仙戏这一古老的剧种正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急需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扶持和保护。莆仙戏的著名剧作家有陈仁鉴、柯如宽、江幼宋等,著名演员有黄文狄、林栋志等。
莆仙戏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8日,福建省莆仙戏剧院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莆田市对保护、抢救莆仙戏工作非常重视,目前莆田市正在对著名莆仙戏老艺人的示范性表演进行录音和录像。同时,莆田市还把当地的艺术学校作为培养莆仙戏人才的基地,2007年首次免费向社会招收莆仙戏表演专业学生30名。一本100万字的莆仙戏研究专著《莆仙戏史论》正在编撰之中,一些民间散存的优秀剧本、面谱、戏曲、服装、道具等文物也在搜集之中。 近来启动了莆仙戏抢救保护工程,并成立了由26名专家、老艺人组成的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计划五年内全面完成莆仙戏的抢救和保护工作。莆田市投资数亿元的莆仙大剧院和莆仙戏博物馆相继建成。福建省艺校莆田戏曲班每年招收40多名莆仙戏大专班学员,莆田市财政拨专款供他们免费上学。
现在,莆田市在荔园路兴建莆仙戏大戏院,以复兴我们古老的莆仙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