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思恋故乡的小河,还有河边那吱吱唱歌的水磨……”一个个村落,承载着中国人绵长的情思乡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建设美丽中国,关键在于建设美丽乡村”;“不能大拆大建,特别是古村落要保护好”。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这是古生村保存完好的古戏台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导下,有关部门、各级政府积极响应,加强了对古村落、古民居和古建筑的保护与开发,实现了历史与文化、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不仅留住了“美丽乡愁”,更激发出了乡村发展的新活力。
“苍洱毓秀”:“古”味延绵,新韵悠悠
李德昌的家乡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青瓦白墙的村子背靠苍山,面朝洱海,是一个典型的白族传统村落。李德昌家的小院宽敞明亮,绿意盎然,体现了坊、阁、照壁相结合的白族传统建筑风格。
这是大理洱海边的古村落景色
2015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工作时,走进了李德昌家中。看着李德昌家雕梁画栋的房子,干净整洁的院落,生机勃勃的植物,总书记十分高兴,他说:“这里环境整洁,又保持着古朴形态,这样的庭院比西式洋房好,记得住乡愁。”
这是李德昌家的白族传统建筑风格小院
几年来,为了更好地贯彻总书记的指导思想,古生村也严格按照“保护古建、引导在建、规范未建、改造老建、打击违建”的工作思路,在保持青瓦白墙、斜屋顶、淡墨画的白族民居风格的基础上,实施了建筑民居风格整治。
“拯救老屋”:激活村落,重焕生机
不仅仅是古生村,2016年以来,国家文物局支持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实施的传统村落保护公益项目——“拯救老屋行动”在全国各地都有所成效。
这是云南省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景色
“拯救老屋行动”采取政府委托,社会组织运作、监督、管理的项目实施办法,吸引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各地在实践探索中形成了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的新机制,吸引了农民回村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了非遗项目活化和公共文化服务改善,有效激发了传统村落的活力,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打下了重要基础。
乡村“网红”:魅力倍增,助力振兴
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熙岭乡龙潭村就是“拯救老屋行动”的受惠对象。
四平戏——龙潭村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活化”这一珍贵文化遗产,龙潭村建起了四平戏博物馆;为传承红曲制作与黄酒酿造这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村里也建起了博物馆。
短短几年,龙潭村古厝修复一新,设施齐全。四平戏博物馆、黄酒博物馆的出现,让过去无人问津的破旧古村落,变身旅游“网红村”。
如今,越来越多的古建筑在保留了原建筑特色的基础上得到了修缮与开发,这些古老沧桑的建筑群也在百年甚至千年后的今天重焕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