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在促进社会和谐中发挥重要作用。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家风、家教已经成为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热议的话题。
“一个家庭自然而然或者在繁衍过程中必然形成一种客观的风气,也就是家风。家风可能是大范围的,也可能是小范围的。”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
“家风就是家长在家庭里树立的一种风气,如尊重长辈、平等友爱地对待别人、爱学习、爱劳动等等都是家风,但在家庭中,家庭成员首先要自立,否则家风就可能成为空谈。”
——全国政协委员邓小虹
家风是家庭教育的精华和积淀,良好的家风家教,不仅是家庭的财富,更利在社会。自古有耕读传家的传统,更有许多中华美德在家庭教育中代代相传。现在,由于人口流动、隔代教养等因素,很多家庭忽视了家风家教,或者偏重培养孩子智力,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重视,补齐“短板”。当前家庭观念逐渐淡薄,不利于培育良好的家风。时至今日,我国有关家庭政策及制度的建设还很薄弱,有关部门应制定和健全家庭政策。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教科院副院长胡卫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简单地说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包括为人处事的态度和行为准则。家风是由家庭成员的态度、行为和氛围营造的,存在于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表现在人们处理日常生活各种关系的态度和行为中,仿佛一种磁场被人们深深地吸引感受到,让人发自内心地服从和遵守。我很庆幸,父母为我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家风,每年过年回家,父母总教我不要忘本,要努力,在工作中不该做的事情不要做。 这些话,父母说了几十年,我现在意识到这就是家风的传承。
——江苏团的人大代表、广博控股集团董事长王利平
好的家风要靠情感的打动、榜样的示范、理性的说服,是践行、示范出来的。家庭中,家长应该给孩子做出表率。比如我们上一辈人的那种家国情怀,对我们就是一种无声的影响与教化。一个孩子的身上,总有着他们父辈身上的影子。传统社会,我们的社会风气靠先贤、家风的影响去教化人们。在今天,经济社会高度发展,但无论发展到什么阶段,人们心底对中国传统家风的遵循也从来没有消失过,比如一个家长对孩子的严格要求,一个家庭对家训、家规的维护,这些从来没有淡化过。
——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文联主席顾久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忽略了一种家庭传统的教育,比如现在的年轻人喜欢过洋节,对传统节日不太重视,其实我们的许多节日里包含了不少家风、家教的内容,比如春节、清明、中秋等等节日,在这样的节日体验中,家人在团聚中那种潜移默化的交流,就是一种家风的传承。
——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侯露
“每个父母都好好教育自己的子女,不管是贫穷富贵都没关系,只要教育自己的孩子公平公正,善良正直,这个社会的风气就比较好。”
——全国政协委员赵梅
中华传统文化历来高度重视家庭型社会,家庭稳定和谐就是社会稳定和谐。人们必须重归家庭型社会,注重“家风”“家训”“家史”,挖掘家庭文化内涵。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之所以能绵延几千年,就是靠家教家风的陶冶和浸润。
——全国人大代表曹可凡
孟子所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礼”,家风,不仅反映了一个家族的性格特征,也是一种家庭的道德规范。家风影响到励志勉学、修身处世、治家为政等方方面面,对促进和谐社会的建立,释放更多的社会正能量,起着重要作用。
家安天下稳,家和万事兴。无论什么人,无论职位多高,都应对良好的家风家训持有敬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