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小曼(1903年-1965年),又叫陆眉,近代女画家,江苏武进人,为书香门第。1915年就读法国圣心学堂,她18岁就精通英文和法文,曾被外交部邀请去接待外宾,参加外交部举办的舞会等,在其中担任中外人员的口语翻译。她是个画家,师从刘海栗、陈半丁、贺天健等名家,父亲陆定原是财政部的赋税司司长,1922年和王庚结婚,1925年离婚。1926年与徐志摩结婚,同年参加了中国女子书画会,1941年在上海开个人画展,晚年被吸收为上海中国画院专业画师,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曾参加新中国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画展。她擅长戏剧,曾与徐志摩合作创作《卞昆冈》五幕话剧,且有深厚的古文功底和扎实的文字修饰能力。1965年4月3日于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63岁。
陆小曼江苏常州人,笔名冷香人、蛮姑。1965年在上海去世。祖先原在常州樟村,即晋陵(常州)樟村陆氏宗祠(今常州戚墅堰区丁堰),为书香门第,后定居市内白马三司徒。白马三司徒即今常州天宁区白马巷,陆小曼常回故乡省亲看望在白马巷71-3的舅舅吴安甫和表弟吴一鸣。清咸丰、同治年间,陆小曼祖父陆荣昌因避“长毛”(即太平天国)之乱迁居上海,陆荣昌之兄陆荣俊则迁居到武进僻壤的埠头镇(今常州武进区湟里镇,又名杨柳埠)。
校园“皇后”
陆小曼陆小曼幼时是在上海幼稚园度过的。6岁随母赴京依父度日,7岁进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读书。9岁到14岁在北京女子中学读书。15岁那年,陆小曼转入北京圣心学堂,同年,陆定还专门为她请了一位英国女教师教授英文。陆小曼生性聪慧,又肯勤奋学习,十六七岁已通英、法两国语言,还能弹钢琴,长于绘油画。学生时代的陆小曼,不仅才能出众,美丽也含苞欲放,初露魅力。她有上海姑娘的聪明活泼,又有北京姑娘的秀丽端庄。在学校里,大家都称她为“皇后”。她每次到剧院观戏或到中央公园游园时,外国和中国大学生往往前后数十人,或给她拎包,或为她持外衣,而她则高傲至极,对那些人不屑一顾。
外交名媛
北洋政府外交总长顾维钧要圣心学堂推荐一名精通英语和法语、年轻美貌的姑娘去外交部参加接待外国使节的工作,陆小曼成为当然之选。陆定夫妇认为这是锻炼女儿才华的好机会,便答应了。于是,陆小曼经常被外交部邀请去接待外宾,参加外交部举办的舞会等,在其中担任中外人员的口语翻译。18岁时,陆小曼逐渐名闻北京社交界。她能诗善画,能写一头蝇头小楷,能唱歌能演戏,而且热情、大方、彬彬有礼,更能引人好感的是她那明艳的笑容、轻盈的体态和柔美的声音。陆小曼在三年的外交翻译生涯中,屡屡显出她机警、爱国的一面。因为当时翻译不仅仅把对方的话译出来就算了事,还须随机应变,以对付那些蔑视华人的外国人。她爱自己的祖国,看到外国人有蔑视华人的语言行为,就以牙还牙,巧妙地对付。
相思诗
1933年清明,陆小曼独自一人来到硖石,给徐志摩上坟,这是陆小曼第五次到海宁硖石,也是最后一次。陆小曼没有再到她与志摩婚后小住的“香巢”中去,那是徐家的房产,她无福消受,她也不愿再去那一块让她甜蜜而又令她伤心的地方。她站在东山万石窝前,远远地望着那一幢中西合璧的红色砖瓦房子,眼泪忍不住夺眶而出。
从硖石归来后,陆小曼作诗一首:
肠断人琴感未消,此心久已寄云峤;
年来更识荒寒味,写到湖山总寂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