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到处游走时,无数的历史景观、人文遗迹常常让我们眼花缭乱。如果你能有意识地把目光在某处多作停留,就会有意外的发现。比如,张家口现存的古戏楼。
戏楼,也叫戏台,是供中国传统戏曲演戏时使用的建筑,它是中国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戏台见证了我国戏曲的形成、发展和繁盛,是非常宝贵的“固态的戏剧文化”,同时还体现着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绚丽和辉煌。
张家口最早的古戏楼无从考证。据传说,怀安县石坡底村的戏楼为唐朝建明年间所修。有资料记载,宣化县柏林寺村的龙王庙戏楼和东寺沟村的龙王庙戏楼均建于明代弘治年间(1488年—1505年),狼洞沟村的龙王庙戏楼建于明正德戊寅年(1518年)。据《崇礼县志》记载,下窝铺村戏楼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蔚县重泰寺戏楼也有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的记载。到了清朝,张家口境内的戏楼之多达到了顶峰。据专业调查结果显示,明清时期,张家口古戏楼保有量总数约为3000座,一个城市拥有如此众多的古戏楼,且演出之频繁,形制之独特,规模之壮观,在河北省乃至全国都极为罕见。古戏楼成为明清时期张家口繁盛的演艺活动的代表性建筑。
在张家口的历史上,因经济繁荣发达,带来了文化的兴盛,戏曲演出班社云集,古戏楼也应运而生。这些戏曲演出场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建筑样式、特点和建造规模。戏台或大或小、或繁或简,按功能分为寺庙戏楼、城堡戏楼、宅院戏楼、灯影戏楼以及特例戏楼。依形制为卷棚顶式、硬山顶式、歇山顶式、单体式、双幢竖联式、三幢并联式等。座座古戏楼各有千秋,在不断衍变中,凝聚成古代建筑艺术的结晶。
前面提到的修于唐朝建明年间的怀安县石坡底村的古戏楼,据村里老人回忆,经明、清和民国年间的修缮,得以保存。该戏楼与清代的戏台相比,显得很小巧,戏台台基用石头砌成,为后硬山接前卷棚顶式建筑。戏楼前后勾连搭接自然,屋顶线条轮廓优美舒展,砖雕图案复杂,工艺细腻。
在赤城县的井儿洼村村西的老村子里,有一现存较完好的戏楼。据建筑形制和细部特征分析,该戏楼建于明代后期。它面宽8.2米,进深7.8米,台基高1.6米,条石压边,台口作一面观。戏楼为六架通梁式,瓜柱下用通长雕花角背,上用插枋,显示了早期戏楼的建筑风格。
台上青砖铺地,两侧屋角由木柱支撑,柱础石雕图案精美,戏台两侧各有一个耳房,供演员化妆和候场。这是阳原县开阳堡内一处古戏台,因保存基本完好有着较高的文物价值。
在市区桥西区张家口堡内,建于明代的“张家口堡戏楼”立于抡才书院的边上。戏楼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为卷棚歇山顶建筑,台口做三面观,是现存古戏楼中利用大阑额减柱造法的典型范例。它造型飞檐高翘,梁头为龙首状,龙首上压老角梁和仔角梁,梁头挂铁环,铁环上悬挂风铎。戏楼还有雕刻精致的荷叶花饰件以及神兽、兽首等图案,体现了古代工匠艺人高超的工艺水平。
建筑面积116平方米的万全县旧羊屯戏楼建筑屋顶为三幢并联卷棚顶前坡改歇山式。六架木梁,用中柱前后插梁式。屋顶从前瓜柱处收山,改为歇山前坡顶。金柱采用减柱造法,后金柱采用移柱造法,扩大了台上空间。檐柱下用彭形石柱础,檐柱上施双下昂五踩斗拱。建于清代的这座戏楼,将卷棚前坡变歇山和斗拱形制的做法,构思巧妙,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点,显示了民间工匠的创新能力。
赤城县的羊坊堡戏楼为清中晚期的建筑,它面宽9米,进深8.4米,台基由青砖砌筑条石压边,高1.5米,三面观台口。六架梁,用通柱,前后插梁式,各架檩垫枋组合。梁头下出一小拱,拱上从柱中插出一龙首形牛腿。柱间安置木雕雀替板,梁头镶木雕封头板。戏楼沿用元明时期建筑技法,檐椽头经过卷刹工序,并镶有兽面彩绘小瓦当护头。
走进阳原县双塔村,一座古香古色、浑然大气的戏楼引人注目。建于清代晚期的这座戏楼前檐柱间的通长大雀替,十分完整。明间的雀替雕有腾龙、飞凤、云纹;次间的雀替中部雕有琴棋书画等,雕功游刃有余。前檐柱头的龙首形出头虽已油彩斑驳,但仍形象生动,显示了戏楼与众不同的设计想法。
细数张家口的古戏楼,蔚县占有很大的比重。其中,最具建筑特色、给人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宋家庄的穿心戏楼了。它将想像力、设计感、实用性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被称为戏楼一绝。
蔚县出县城向南4公里,便到了宋家庄堡。宋家庄堡主街由南及北,正南为堡门。堡门北约5米有一坐南朝北的建筑,这就是著名的宋家庄穿心戏楼。走近穿心戏楼,细细地打量它,会被这座戏楼的匠心独具所深深折服。宋家庄穿心戏楼建造者利用村堡内有限的空间,将戏楼置于堡门内主街路口之上。为了村堡人和车出行方便,戏楼台基中部留有走道。平时车、人出入,唱戏时走道上搭盖上木板,就成为文唱武打的舞台,舞台前的街道变身为剧场。
宋家庄穿心戏楼最重要的建筑特点是在建筑形式上,它将硬山顶式建筑与卷棚顶式建筑有机地组合起来,形成别具一格的单檐硬山卷棚勾连搭式建筑,使戏楼屋顶富于变化,既增加了戏楼的纵深,也增加了戏楼的外在美。宋家庄穿心戏楼面宽3间,进深4间,建筑面积62平方米,置金柱4根,在金柱旁置木制隔扇,将舞台分为前后台,隔扇两边设上下场门。戏楼前台内壁绘有彩色壁画,东壁为《拜寿图》,西壁是《绿牡丹》,后壁木制格扇上绘有《百古图》,图案精美,线条细腻。宋家庄穿心戏楼节约实用、因地制宜的设计思想,成就了我市境内古戏楼中一处最特别、最杰出的戏楼建筑。宋家庄穿心戏楼的价值最重要的是它巧妙地解决了村中公共活动用地与交通用地之间的矛盾,并以优美的造型和精湛工艺凸显了重要的设计价值与历史价值,体现了古代工匠杰出的建造水准,具有极高的历史保护价值与观赏、游览价值。
戏台上演绎的无数个悲欢离合的故事记录了老戏楼的沧桑兴衰。张家口文化史上因为有了这些古戏楼的身影而更加丰富。好好地保护好这些文化遗存,就是保护张家口的历史。不管怎样,它都是戏曲建筑文化的瑰宝,是留给人类的永远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