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美丽中国 > 中国风

炎炎夏日,自古文人多情怀,夏至也成为诗人们的咏吟对象。而夏至多有雨,那是一种怎样的印象呢?今天,文文与您一起品味诗人们对夏之雨的解读,与你心中的雨是不是一般模样?

 

  竹枝 

【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还有晴。

赏析:竹枝词是巴渝(今四川省东部重庆市一带)民歌中的一种。唱时,以笛、鼓伴奏,同时起舞。声调宛转动人。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依调填词,写的是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心情。她爱着一个人,可还没有确实知道对方的态度,因此既抱有希望,又含有疑虑;既欢喜,又担忧。就像夏至以后雨天的善变一般。刘禹锡有感而发,将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成功地与以表达,在这种善变的天气中,写出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诗作。

小贴士: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到傍晚常易形成骤来疾去的雷阵雨。由于阵雨范围小,人们称之为“夏雨隔田坎”。

 

 

 

在暑雨

【现代】徐书信

夏日熏风暑坐台,

蛙鸣蝉噪袭尘埃。

靑天霹雳金锣响,

冷雨如钱扑面来。

 

赏析:诗人根据自己的理解,细腻地描述出夏至天气的感触,“熏风”“蛙鸣”“蝉躁”是夏至的代表元素,诗人将他们集结,更好地烘托出雷雨的场景。全诗简洁,行文朴实,将夏至的雷雨天描述的恰如其分。

 

小贴士:夏至来临,人们开始关注天气情况,对于农家人来说尤其重要。夏至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生理和生态需水均较多。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

 

 

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

【唐】白居易

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

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

水国多台榭,吴风尚管弦。

每家皆有酒,无处不过船。

交印君相次,褰帷我在前。

此乡俱老矣,东望共依然。

洛下麦秋月,江南梅雨天。

齐云楼上事,已上十三年。

 

赏析:“粽香”“鹅鲜”,白居易写这首诗的时候一定是嘴馋得不行了。在洛阳酷热难耐的夏至天里,怀念起十三年前做苏州刺史的日子,那苏州的美食,必使他口水涟涟。前八句写尽苏州夏至前后的水国吴风,“每家皆有酒,无处不过船”,好似一场永不散场的筵席,记忆在时光的打磨中愈久弥香。诗人与刘禹锡的情谊深厚,两人诗旅中的碰撞尽显在《刘白唱和集》中。

 

小贴士:诗人的美好回忆过后,一起来关注下诗中的梅雨天吧。夏至时节正是江淮一带的“梅雨”季节,这时正是江南梅子黄熟期,空气非常潮湿,冷、暖空气团在这里交汇,并形成一道低压槽,导致阴雨连绵的天气。在这样的天气下,要注意饮用水的卫生,尽量不吃生冷食物,防止传染病发生和传播。

 

 

 

夏至避暑北池

【唐】韦应物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

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

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

亭午息群物,独游爱方塘。

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

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

于焉洒烦抱,可以对华觞。

 

赏析:夏至这天,昼晷所测白天的时间已经到了极限,从此以后,夜晚漏壶所计的时间渐渐加长。还没来得及实施自己的计划,就已经忧虑气候的变化冷暖的交替了。衙门每日空闲的时候居多,这个月的农事却是比较忙活些的。老百姓在地里耕作,酷热也不知怎么抵挡的。诗人自己闲居消夏,心里念着赤日炎炎下忙于农事的老百姓,体现出关心民瘼的民本思想。

 

小贴士:夏至期间,意味着炎热的夏季已经到来,但夏至日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节,民谚“不过夏至不热”,“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日之后天气越来越热,大约再过二三十天,一般才是最热的天气了,而且是闷热。文文提醒大家夏至来临,要注意高温天气的防护。

 

 

 

和昌英叔夏至喜雨

【宋】杨万里

清酣暑雨不缘求,犹似梅黄麦欲秋。

去岁如今禾半死,吾曹遍祷汗交流。

此生未用愠三已,一饱便应哦四休。

花外绿畦深没鹤,来看莫惜下邳侯。

 

赏析:作者夏日之诗,千古流传,这首写得也非常喜人。从标题“喜”字便奠定全诗基调,而在炎炎夏日迎来这场夏雨,更如“梅黄麦欲秋”般,让人开心。想起昔日庄家长势不好,今年这场雨希望能够带来好的丰收,丰富的视觉颜色,也为此诗添彩。

 

温馨小贴士:在夏至节,浙江金华地区有祭田公、田婆之俗,即祭土地神,祈求农业丰收。为防止害虫发生。夏至共十五天,其中上时三天,二时五天,末时七天,此时最怕下雨。而在多旱的北方则流行求雨风俗,主要有京师求雨、龙灯求雨等,祈求风调雨顺。

 

分享到:
已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