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双十一”来啦!各位“剁手党”们一定是在忙碌地刷着心仪的物品,准备将自己满满的购物车清空吧~事实上,古人也有类似于这样的购物狂欢节。接下来,在大家拼命秒杀的间歇,文文给大家介绍介绍,我们古人是怎么交易,又是在什么时候集中购物的。
古代人最原始的交易方式就是"以物易物"(就是东西换东西),这种交易方式最直接也最简明。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不仅仅生活在物质层面,因此,那时的稀罕物品---贝壳成为代替物品的货币,即最早的货币!
由于人类的社会发展逐渐成熟,贝壳已经不再是稀罕物品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前有刀币、铲币......统一后有圆形方孔钱、黄金、白银、玉石、珍珠、银票....,古人拿着货币去市集上购买自己需要的东西。集市的形式很多,名称也不一样。据《五杂俎》记载:“岭南之市谓之虚,言满时少,虚时多也。西蜀谓之亥。亥者,痎也。痎者,疟也,言间一作也。山东人谓之集。”所以旧时有“趁虚”、“赶市”等种种说法。还有各地流行的庙市(也叫庙会)、香市等。庙市一般是一年一度,为期约三五天。香市一般在春季汛期进行,也是一种大规模的集市贸易。
宋代还出现了夜市和早市。夜市一般至晚三更而止,早市一般始于五更。
商品生产有了更大发展,集市形式也日渐多样,专门集市的出现,便是这种多样之一。
古代专门集市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季节性的,一种是非季节性的。季节性的专门集市,大多出售的是节令商品,如《成都古今记》载:“正月灯市,二月花市,三月蚕市,四月锦市,五月扇市,六月香市,七月宝市(即用多种宝物装饰的器物),八月桂市,九月药市,十月酒市,十一月梅市,十二月桃符市。”非季节性的专门集市,则大多销售的是生活必需品,如菜市、渔市、米市、茶市、马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