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清明假期的到来,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拉开帷幕。文文特此提醒大家在缅怀亲人、欣赏春光的同时,注意保护好自身健康。
外出踏青,着重护肤和胃
春季的野菜种类比较多,扫墓踏青后挖些或买些野菜带回家,成为不少人的选择。但是,如果是在市郊挖的野菜,最好回家长时间浸泡,清洗一下野菜上的污染物。现在进入了植物性日光皮炎易发季节,绝大多数野菜含有光敏性物质,容易引发皮炎。光敏性强的野菜有马齿苋、芥菜、灰菜、马兰头和红花草等。
外出踏青,尤其是带孩子出行的,注意不要随意采摘食用不认识的野菜、蘑菇。出现眩晕、呼吸困难、嘴唇发紫、呕吐等食物中毒症状时,应及时喝一些温水,人工催吐,并尽快到附近医院就医。
扫墓凭吊,注意心理保健
清明节是重要的祭祀节日,许多人难免睹物思人,悲痛万分。“清明节期间,心理保健十分重要,尤其是本身就有心理隐患和疾病的人,不要过度沉浸在悲伤的情绪中不能自拔。
清明节,悲伤、抑郁的情绪,不宜持续得过久。有心脑血管疾病、血压偏高的人,更要注意不要劳累或伤心,要多提醒自己稳定情绪,扫墓时最好有亲人陪伴。
防春瘟
春季万物苏醒,富有生机,各种病毒、细菌亦易传播,一有风吹草动,即可引发疾病,所以各种病疫多见,如流感、流脑、百日咳、麻疹、白喉、流行性腮腺炎等。此时,要适应气候的变化,注意防寒保暖和锻炼身体,增强抵抗疾病的能力。
预防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在春季容易流传,其潜伏期为7~14天,本病起初的病状是全身疲倦,口渴,烦燥不安,有时高热可达39℃,突出表现是以耳垂为中心,周围红肿、头痛、张口或食酸性饮食时疼痛加重,病程1~2周。
该病是通过唾液飞沫进入口腔黏膜及鼻黏膜繁殖,所以要减少孩子到人多的电影院,商场等公共场所去,居室要做到常开窗通风。
预防出疹
以下几种疹病均是春季高发并以呼吸道传播为共同点
1.麻疹
是麻疹病毒引起,是高度传染性的呼吸道传染病,从发病到出疹约3~5天,发热从低热到高热伴随流涕、流泪、结膜充血、畏光等症状,起病2~3天,口腔黏膜可见细小粒样麻疹粘膜斑。出疹时体温可达40℃,出诊顺序从耳后开始迅速发展到面颊部,一天内自上而下蔓延到胸背腹部及四肢,随即遍及手掌及足底。皮疹2~3毫米大小。
2.风疹
是风疹病毒引发的急性传染病,出疹前病状较麻疹轻,可有低热,食欲减退。一般1~2天后即出疹,先见于面颊,一天内遍及全身,但手掌足底多无疹。皮疹起初类似麻疹,以后躯干、背部疹融合成片,持续3天左右消退。腮腺炎、麻疹、风疹的预防主要是接种疫苗,早发现、早隔离,注意环境卫生,保持空气流通。
3、红眼病
红眼病是传播性很强的眼病,春夏季流行,主要是接触传播。
其主要特点是,双眼先后发病,眼结膜红肿,眼分泌物增多、灼热、怕光、流泪、发病突然。红眼病传染性极强,预防是防治红眼病的根本途径,尽量不要到公共场所,不用手揉眼睛,勤洗手、勤剪指甲,洗手、洗脸用具要分开,眼药也要单独使用。
4、流脑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患者会出现高热,剧烈头痛、呕吐、烦躁不安或精神萎靡,颈项强直,皮肤有出血点和出血斑等症状或体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