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国学文化

 

 

 

拜仲尼,忆子期,琴指古道,但使琴韵尽作古;

弹阳关,抹流水,弦思知音,愿留余音永绕梁。

                                                           —— 吴寒(古琴文化研究学者)

 

 

 

 

古琴,在古代称作“琴”,最早见之于典籍的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作为“华夏正音”,古琴艺术寄寓了中国千年的正统思想和文化,2003年入选第二批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 七弦

琴有七弦,故名。三国魏嵇康《酒会》:但当体七弦,寄心在知己。

 

>> 七丝

琴有七弦,故名。宋赵抃《游青山城》:陡险齐双屐,逢幽鼓七丝。

 

>> 凡桐

好的古琴多为桐木所斫。宋苏辙《大人久废弹琴比借人雷琴以记旧曲十得三四率》:久厌凡桐不复弹,偶然寻绎尚能存。

 

>> 玉振

古琴弹奏时金声玉振,故得名。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古琴名:冰清、春雪、玉振、秋啸。

 

>> 玉徽

琴徽一般都是由玉作为材料。《梁书文学传.庾肩吾》:故玉徽金铣,反为拙目所嗤;巴人下里,更合郢中之听。

 

>> 玉琴

琴以玉饰,故得名。唐常建《江上琴兴》:江上调玉琴,一弦清一心。

 

>> 丝桐

相传远古伏羲氏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三国魏王粲《七哀诗》:丝桐感人情,为我发悲音。

 

 

 

>> 孤桐

峄山南坡所产的桐木,用它制作的古琴,音质好,声音清亮,故得名。《尚书.禹贡》:峄阳孤桐。传:孤,特也。峄山之阳,特生桐,中琴瑟。

 

>> 鸣丝

古琴拨丝弦而后得声,故得名。唐朝李白《邯郸南亭观伎》:歌故燕赵儿,魏姝弄鸣丝。

 

>> 鸣琴

古琴拨弦而鸣。晋陆机《拟东城一何高》:闲夜抚鸣琴,惠音清且悲。

 

>> 峄阳

峄山南坡,称峄阳,所产的桐木是斫琴的上等木料,故精美的古琴代称之峄阳。晋葛洪《抱朴子.擢才》:峄阳云和,不为不御而息唱,以竞显于淫洼。

 

>> 桐君

桐木为斫琴的良材,拟称为桐君。宋陈师道《次韵苏公西湖观月听琴》:人生亦何须,有酒与桐君。

 

>> 弦桐

古琴桐木为制,练丝为弦,故得名。南朝宋谢庄《月赋》:于是弦桐练响,音容选和。

 

>> 珠柱

北周庾信《小园赋》:琴号珠柱,书我玉杯。

 

 

 

>> 清英

古琴桐制,音乐清悦,故得名。《文献通考.乐十》:相如之绿绮,蔡邕之焦尾,以至玉林、响泉、韵馨、清英、怡神之类,名号之别也。

 

>> 绿绮

西晋傅玄《琴赋序》:齐桓公有鸣琴曰号钟,楚庄有鸣琴曰绕梁,中世司马相如有绿绮,蔡邕有焦尾,皆名器也。

 

>> 焦尾

汉蔡邕以烧焦桐木制琴,故得名。《后汉书.蔡邕传》: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

 

>> 落霞

唐陆龟蒙《幽居赋》:“著名聚雪,仍招死草之讯;琴号落霞,尚被枯桐之说。

 

>> 舜琴

古琴原有五弦,传为舜所发明,故得名。《礼记.乐记》: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

 

>> 虞弦

相传虞舜制五弦琴,故得名。明高明《琵琶记》:强对南熏奏虞弦。

 

>> 三尺桐

传说神农桐木制琴,长三尺六寸六分,故得名。宋苏轼《戴道士得四字代作》:赖此三尺桐,中有山水意。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博士生导师吴钊谈,古琴是传统乐器,如何诠释很重要。我们要传承经典文本,就要汲取精华。中国古琴声音的特点很重要的一点是金石之声,外柔内刚。

 

古琴曲与其他音乐不同,是精英阶层理想化的哲学体现载体之一,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譬如流水、譬如梅花……作为演奏者,演奏一支古曲不能仅仅当它是一首音乐曲目,要有内涵,要有灵魂。

 

 

分享到:
已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