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遗产文化 > 遗产保护

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申报过程中,经过单位报名、专家审核、评审研究,最终决定推荐淮扬菜传统烹饪技艺、谢馥春香粉制作技艺、扬州通草花技艺三个项目,代表扬州申报国家级“非遗”。

 

 

僻壤乡蔬登国宴,只缘清淡令人思

 

 

淮扬菜作为中国传统四大菜系之一,发源于扬州、淮安,以顶尖烹艺为支撑,以本味本色为特点,是一种雅俗共赏而不失大雅的菜系。它吸纳了众菜之长,形成了特色风格,选料严格,制作精细,注重本味,讲究火工,清鲜平和,浓醇兼备,咸甜适中,南北皆宜,既是一种风味,也是一种文化。

 

淮扬菜传统烹饪技艺,是指运用传统方法制作淮扬菜的普遍而又独特的技艺,既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这种独特精湛的烹制技艺是一笔丰厚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不仅属于淮安,更属于中国,属于全人类。

 

采撷鲜花汲花之灵性,适时择地聚天地之气

 

 

扬州香粉业兴于汉唐,盛于明清。“天下香料,莫如扬州。戴春林为上,张元书次之……”谢馥春乃后起之秀,“水土所宜,人力莫能强也”。

 

清道光10年(1830),创始人谢宏业取“谢馥春”为店名,“谢”为姓,汉语中有凋零衰败之意,故加“馥春”二字,“馥”字意为馥郁芬芳,并与“复”字谐音,与“春”字相连,即寓回春之意青春永驻。

 

 

谢馥春“香、粉、油”制作技艺崇尚“天人合一”理念,它采撷鲜花,适时择地,聚天地之气,汲花之灵性;选择配料,取物之精华,循中医之道,制成香粉、梳头油、香件等,故有美颜、香体、健身之妙用。该技艺不仅十分繁复,而且富有文化意蕴。

 

“不谢之花”以假乱真,扬州通草花巧夺天工

 

 

扬州通草花,据《扬州画舫录》记载,清乾隆时就声名鹊起,后民国时日渐衰落。直到1953年,通草花艺人钱宏才首创了通草菊花盆景,开拓了通草花创作生产的新领域,后来更发展到有牡丹、杜鹃、梅花、腊梅等数十种,成为人们喜用的室内装饰陈列品,并开始出口国外。

 

 

通草花的制作工艺复杂,在民间植根尤深。它是采用通脱木作为原材料,经漂白、裱草片、染色、捏瓣、做叶子、传杆子、栽盆、装镜框、整理等多道工艺流程制成的一种特色工艺品。通草片加湿后有韧性,可将其捏、捻、揉成各种花瓣造型,再加以组合上色,就可以做成完整的花型。但因为通草片比较脆,手劲力度大小非常关键,也十分难以把握,需要制作者悉心描摩,求准求精。

 

 

淮扬菜是用来品尝的,谢馥春是用来擦拭的,通草花是用来欣赏的,这三项省级“非遗”项目都有着浓郁的“扬州味道”,能够凸显江苏传统文化底蕴,代表江苏区域特色,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相信它们会代表扬州,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分享到:
已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