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遗产文化 > 遗产保护

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由于夏季天气炎热,大家会过度吹空调和食用冷饮,贪凉饮冷反而会导致体内的寒气更多,因此应当吃一些姜,能有效驱除寒气,对身体有益。

 

在我国山西、河南等地,三伏天会把生姜切片或者榨汁,再和红糖搅拌在一起,让两者融合后食用,驱除体内的寒气,这种食物被称为“伏姜”。

 

 

伏姜源自太行山东南部,以山西晋城为中心,主要分布在晋城城区,泽州、阳城、高平、沁水等地区。晋城百姓根据当地的气候、水土特性,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进程中,留存下伏姜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其中最有名的“宋氏道安伏姜”,于2017年被列入山西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宋氏道安伏姜”的制作工艺一般分为选姜、削皮、晾干、捣碎、拌入黑糖等十几道工序。据介绍,制作伏姜的生姜一般选用晋城本地比较辛辣的姜,因为当地气候、土壤和水质的原因,当地的姜都比较辛辣,选用窖藏的老姜,更适宜伏姜的制作和加工。

 

 

捣碎姜片取姜汁也是很重要的一步,要将切好的姜片放到碓臼中,捣成姜泥,用铜勺舀出。将纱布四角固定吊起,舀入姜汁,再用双木棍压榨用力挤出姜汁。

 

随后,将黑糖称重后,按比例放置于大缸中,缓缓倒入适量的姜汁,放置片刻,等姜汁充分渗入后,用成年花椒棍按顺时针方向搅拌,直到黑糖充分溶解。

 

 

之后是最重要的晾晒环节,由于晾晒时间过长会蒸发过量,而晒时间太短又会不够火候,因此需要凭借多年的经验,确保每天将伏姜搅拌到最佳状态。进入三伏天后,姜汁会变得浓稠起来,还会有糖分的沉淀,因此还需要增加搅拌的次数。

 

待伏天结束,伏姜就制作好了,存放的时间越长,驱寒效果也相对更好。

 

 

据说,在山西晋城一带,很多人家里都常备伏姜,伏姜如“万金油”,不管是腹泻、呕吐、胃酸等疾病,都可以饮用伏姜来缓解。

 

不过,像大多数非物质遗产一样,晋城伏姜工艺手艺的传承也是一个大问题。伏姜制作工艺复杂,伏天气候多变,纯手工晒制伏姜,劳动强度大,但为了追求工艺的精细和质量,伏姜制作又很难变成产业化的模式,还是需要人力去操作。但是,伏姜制作工艺难度高、强度大、收益低,年轻人不愿从事,这门传统工艺也面临着衰落。

分享到:
已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