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遗产文化 > 遗产保护

 

      6月11日,为提高公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让悠久文明的精髓融入现代生活,让更多公众分享丰富多样的故宫文化成果,故宫博物院紧密围绕这一主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

 

 

        明代大型宫殿遗迹首现身

 

      5月,故宫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对慈宁宫广场长信门西北侧基建勘探坑进行考古调查,取得重要成果。主要发觉一处明代早期的大型宫殿建筑基址,包含由一条东西向明早期墙基,及其底部的地钉、排木组成的桩承台、夯土夯砖层、建筑基槽等遗迹。这是紫禁城内首次发觉明代大型宫殿建筑的墙基以及建筑基槽遗迹。

 

      在东西向宽2.5米、南北向长5.4米的探坑内,故宫考古工作者在距地表深0.3米以下发现整个慈宁宫区域大面积存在明后期的砖铺地面和厚约0.3米的夯土层。在探坑南壁上可以看到明后期的夯土层下为残存20层、残高2.8米的砖砌墙基。墙基的北侧是起加固作用的厚约2.8米的15层夯土夯砖层。墙基的底部是生土上直接下挖的斗型基槽。专家表示,此处大体量墙基可以判定其始建年代为明早期,废弃年代为明后期,是紫禁城建造之初具有宫廷分区功能的大型墙基。

 

  相关专家现场勘察后认为,此处墙体基槽底部的黄沙层和含有青灰色有机物的生土层是距今3万年至5000年前,后海、北海至中南海一线古高粱河道的自然遗存。因此,该处遗迹对研究北京城市变迁、紫禁城历史、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等均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也对公众深入了解紫禁城的“前世今生”提供了有力参考。

 

 

      养心殿区域文物撤陈:推动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进展

 

      养心殿可移动文物撤陈工作于5月30日已正式启动,并已制定详细的工作时间安排表以及相关制度和措施,文物全部撤陈预计在3个月内完成。养心殿区域作为原状陈列展示区,目前有可移动文物1890件,囊括家具、书画、帖落、陶瓷、玉器、文房、织绣、珐琅、盆景、生活用具、宗教文物等多个类别,是研究清代文化艺术发展和理政及寝居空间的独特材料。据相关负责人介绍,文物撤陈工作完成后,故宫博物院还将根据文物状况,对回库文物进行更细致除尘保养和修复工作,并保证拟于今年举办的养心殿大展如期举行,项目完成后养心殿文物将以更好状态重回养心殿。

 

 

 

      古建修缮进行时:毓庆宫区域修缮工程接近尾声

 

      2014年8月21日,故宫开始对毓庆宫进行保护修缮,历时742天,此项修缮工作计划于本月30日竣工。据介绍,故宫博物院成立后,多次对作为库房使用,总建筑面积为1898平方米的毓庆宫进行了保养、维护,并于1953年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此次修缮主要包括拆除屋面,重新苫背、瓦瓦;损坏的仔角梁进行更换、剔补,老角梁全部进行剔补;现存彩画进行“现状保护、局部整修”,仅对部分损毁严重的彩画采取重绘工作,其余彩画作除尘处理;院内地面全部重新细墁;进行白蚁防治等。

 

      毓庆宫区域修缮完成后,将进行展览设计和进一步规划安排,未来将作为故宫博物院一个新的展览空间实现对公众开放,获得更加丰富精彩的文化体验。

 

分享到:
已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