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遗产文化 > 遗产保护

 

      热巴舞是由藏族"热巴"艺人表演的一种舞蹈形式。热巴是一种由卖艺为生的流浪艺人班子(一般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组成)表演的,以铃鼓为主,融说唱、谐(歌舞)、杂技、气功、热巴剧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它有一套相对固定的程序,由12个节目组成,全套演出需要5个小时。

 

      2006年5月20日,热巴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史料记载热巴舞的产生约在公元十一世纪,由藏传佛教噶举派第二代祖师米拉日巴所创建。也有人认为热巴舞是由佛学家当巴桑杰传下来的。"噶玛八清"便是当巴桑杰的师傅阿拉果觉看到魔王残害百姓时念的咒语,也就是噶玛派僧俗阿拉果觉看到或听到有人受苦受难时念的咒语。

 

      民间流传着很多热巴由来的传说。相传,人们在索扎、美利、生瓜三条河汇合处兴建一座九层楼寺庙,统治者诱惑人们来为他们建寺,由噶玛创始人之一米拉日巴组织五男五女在工余时间表演,进行鼓支,每盖一层楼时就举行一次舞蹈盛会。经过数年的兴建,寺庙盖好了,热巴的鼓点增多了,舞蹈也随着丰富起来。

 

      热巴舞·丁青热巴

      民间认为,热巴舞的创始人正是著有《米拉日巴道歌》的佛学修行大师米拉日巴(公元1040年-1125年)。米拉日巴出生在一个叫做"琼协"的地方,而丁青自古就有"琼布丁青"之称,当地的人们普遍认为米拉日巴出生在丁青,丁青便有了"热巴之乡"的美称。传说米拉日巴年轻的时候曾杀死一头大象。大象的皮铺在地上,米拉日巴在上面跳舞祭神,由此创造了热巴舞。至今人们在表演热巴舞所用的道具装饰也来自米拉日巴的那次杀像祭神的传说,米拉日巴取大象大肋巴骨做鼓架,取肚下薄皮做鼓皮,用小肋巴骨做鼓槌,用像的肠子做网状裙穗。这个传说不仅为民间热巴舞涂沫了一笔神奇的色彩,而且也为舞蹈艺术从原始祭坛走入民间的发展过程作了直接的注脚。

 

      应该说热巴舞的起源要比"米拉日巴创始说"古老的多。它的前身是佛教传入藏区之前的本地的古老宗教--苯教的巫舞或是图腾舞。丁青正是苯教传播的重要之地。距丁青县城40公里的孜珠寺是全藏区最大的也是保留苯教仪式仪轨最完整的苯教寺院。专家们普遍认为,苯教从西藏阿里兴起,向外传播第一大站的标志正是"琼布丁青"地区的孜珠寺,然后苯教再传向林芝苯日神山一带。所以,古老的苯教巫舞几经历史岁月的沉淀在丁青传向民间,成为丁青热巴舞便有了充分的条件和理由。

 

      热巴舞·那曲比如丁嘎热巴

      据当地艺人的回忆及比如县政协仁旺丹增和索朗多吉两位先生所著的《那徐持如历史》藏文本介绍:最早的丁嘎热巴是在公元1040年藏传佛教噶举派第二代祖师米拉日巴和热穷巴在原有的民间热巴基础上创作和发展出来的一门独立的舞蹈艺术。这种热巴舞在历史上经历了从民间进入寺院,又从寺院回到民间的发展演变过程。

 

      丁嘎人自古就属于藏北的那秀部落,而那秀部落则以能歌善舞闻名全藏。逢年过节,喜庆丰收,禳灾祈福,人们都以歌舞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久而久之,丁嘎人便有了自己的歌,有了自己的舞。在漫长岁月的演化中,他们不断吸收、融合外来艺术,最终形成了一种为丁嘎人所独有的歌舞形式--丁嘎热巴。

 

      热巴的前身是西藏原始宗教"笨"教的"巫术"和"图腾舞"。它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容、独特的风格、高超的技巧、风趣的道白和奇特的面具,又吸收了古象雄文化、宗教文化、民间艺术的精髓,从而成为藏族古代灿烂文化艺术中的奇葩,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热巴舞分布于西藏昌都、工布、那曲等地及云南、四川、青海、甘肃等藏族聚居区。

分享到:
已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