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宣:民俗风情惹人醉
编辑:冯宇 / 2017-03-06
壮族师公戏
壮族师公戏,是由师公跳神发展而成,武宣壮人称之为“唱师”、“跳麽”、“唱诗”、“跳神”等称谓,1987年后正式称为“壮师剧”,并列为壮族七大剧种中的第二大剧种。
武宣县原有15个传统师公班(通挽4个,东乡3个,禄新3个,桐岭2个,二塘2个,三里1个),壮族巫觋歌舞于明代受梅山道教的影响,到了1872至1874年间在贵县鹤山村一带形成了早期的师公戏,流传至武宣发展壮大后最为盛行,可算是完整的壮师剧了。2002年8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授予武宣县通挽镇为“广西民间艺术之乡(壮师剧)称号”。
翡翠舞
翡翠舞是武宣壮族人民模拟禽类动物而独创的全国唯一的一种娱乐性舞蹈。表演者套上用竹片和绿色毛线结成的美丽的翡翠鸟模型,在锣鼓及音乐的伴奏下翩翩起舞,显得生动活泼,形象逼真,为武宣壮族人民独有的传统舞鸟节目。
该舞逢年过节或喜庆之日举行,有一对出场的,也有群体出场起舞的。起舞时舞姿及形态优美纯朴,可抒发内心情感,又富于娱乐情趣,给观众带来心旷神怡的美好联想。
舞蹈动作的主要内容有觅食(追鱼、啄鱼、喝水)、洗澡、盘睡、交情、惺忪.起飞等,体现了翡翠鸟性格温顺、勤劳善良、和谐相处的特征,反映壮族先民对鸟的图腾崇拜,借翡翠鸟的生活习性,表达壮族人民向往自由,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