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昌府毛笔制作技艺主要分布在运河沿岸,古楼东大街两侧,现在集中在东昌府区道口铺和堂邑镇等地。
东昌府毛笔是聊城一绝。它的历史悠久,由浙江湖北经运河传承而来。据《东昌府志》记载:元朝已有制作,明代中叶至清道光年间为聊城东昌府毛笔制作业的兴隆时期;从业者千余人;“东昌作坊,书笔两行”说明了当时的繁荣景象;产品大多销往山西、河北、河南及本省各地。
清末始衰,但仍有作坊30余家,较大的作坊有余子尚、玉山堂、老文友、魁允堂、恒顺堂等;小作坊有万元长、文元斋、松华斋等。各作坊工匠多者100余人,少者30人。年产200余品种、300余万支。毫毛最大的抓笔用六尺寸猪鬃、羊胡精制而成,最小的毫笔只有半寸。
东昌毛笔选料精良、做工精细、锋长杆硬、刚柔相济,含墨多而不滴,行笔畅而不滞。其基本特征是“尖、圆、齐、健”。东昌毛笔传承了五千年的文化,书写着华夏文化的辉煌,是中国民间技艺的瑰宝。
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开科大考,聊城傅以渐曾用本地毛笔写出了光彩照人的文章,深得顺治皇帝的赞赏,并御笔钦点头名状元。康熙皇帝巡幸聊城,也曾用聊城毛笔撰文赋诗,并为光岳楼题写了“神光钟暎”的匾额。清康熙六十年(公元1722年)聊城邓中岳也曾用本地毛笔进京应试,即被康熙皇帝朱批“字压天下”,钦点为头名状元。另海源阁创始人杨以增用聊城毛笔撰写了《重修光岳楼记》碑文,从此聊城毛笔闻名遐迩。
民国后,随着木版印书业的没落;毛笔的制作业也逐渐呈现凋零景象。东昌毛笔的制作工人不足200人,年产毛笔的数量也只有50万只左右。1949年后,制笔业又再度兴起,而且从进一步精先原料、改进传统工艺入手来提高产品质量,不仅畅销国内,而且出口销往香港、南洋群岛及日本,东昌府毛笔遂成为享誉海内外的名牌产品。
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制笔业再次受到利益冲击。因其由72道制作工序精心制作,年轻人没有耐心,再加上销售渠道不畅通,许多人转而投入其他行业。如今东昌毛笔的传承人孙金龙,是目前全国唯一能全部精通72道制作技艺的传承人,被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兼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乌丙安教授称为“国宝级”大师,更为其年老体弱而忧虑。
东昌府毛笔是中国民间技艺的瑰宝,对它的挽救和保护有以下价值:
文化价值:聊城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东昌府毛笔则是凝聚着聊城历史辉煌的名牌,是一个城市文化内涵最好的体现形式。
社会价值:对它的挽救和保护,对丰富聊城市东昌府区的文化积淀,弘扬民族文化,推动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促进文明建设,提高人民素质都将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