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靺鞨绣”起源于距今1300年前的渤海国棘靺鞨刺绣针法,至今,传承千年的渤海“靺鞨绣”是流传在东北满族,是以牡丹江为中心的东北地区满族刺绣品的总称,它是靺鞨、女真、满族刺绣的民间艺术,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该工艺从传承到开发融入了东北独特的山地文化,将现代摄影技术与传统的东北三角针技术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传递出一种粗犷豪放的艺术特色。
“靺鞨绣”的刺绣技法起源于唐朝时期的渤海国(公元698—926年)。渤海国以粟末靺鞨族为主体,史称“海东盛国”,传承的丝绸文化为满族祖先带来一种叫做东海丝绸的工艺,使得这里的人开始养蚕制丝。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在长白山山脉都有养蚕基地,那里的老百姓从收蚕、养蚕到刺绣,都有一系列独有的工艺。靺鞨绣作为渤海国“国宝”,除与内陆的官私贸易外,与日本等邻国同样有贸易往来。而满族起源于靺鞨,渤海“靺鞨绣”也被称为满族古刺绣法,流传至今。
黑龙江省有满绣和“靺鞨绣”,以东北渤海的“靺鞨绣”为首,发源于满族祖先,所以属于满族刺绣,是靺鞨族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文化遗产。
2015年2月10日,牡丹江市政府正式对外发布,满族古刺绣“渤海“靺鞨绣””已入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批保护名录。
渤海国在中国历史上绚极一时,曾是我国唐朝时期地方民族政权,以粟末靺鞨族为主体。在当时,经济富庶程度仅次于唐王朝,史称“海东盛国”,它的手工业、刺绣业相当发达,渤海“靺鞨绣”作为“国宝”,除内地的官私贸易外,还与日本等邻国也有贸易往来,并形成水路交通干线东海丝绸之路。1300年前的大唐时期,传承的丝绸文化为满族祖先带来一种叫做东海丝绸的工艺,使得这里的人开始养蚕制丝。
渤海“靺鞨绣”是根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满族祖先的传统民间手工刺绣。唐代渤海国都城上京龙泉府(即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所属宁安市渤海镇)史称“海东盛国”,它以粟末靺鞨族为主体,有较先进的手工业、北柞蚕丝业、刺绣业等社会生产门类,1975年出土的“舍利函”丝织品已经印证。渤海国的后裔牡丹江流域的满族人继承了古代百姓使用的传统刺绣针法鸡爪针,现发展为“三角针”,针脚比较大,针法由大到小,四至八层叠加,丝线并股参色,形态类似五角星所刺绣出来的艺术作品细致精巧、色彩艳丽、景色逼真,即有江南刺绣的柔美又具北方人粗犷豪放,大气磅礴的性格特点,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工艺,作品制作技艺精良考究,制作风格散发着浓厚的乡土气息,惟妙惟肖,观者如林奇境被誉为刺绣中的油画,是中华民族刺绣大家园中的一朵绚丽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