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宾市的壮族盘古文化是一个由盘古庙为载体,以盘古神话和盘古信仰为核心,包括盘古塑像、盘古钟、盘古祭祀礼仪、盘古地名、唱颂盘古歌、演唱盘古戏等。来宾市辖区内,至今仍保存着大量的盘古庙,特别是武宣县的东乡河两岸,盘古庙星罗棋布,几乎村村都有,地理上相连成片,数量之多,分布密集,为全国所罕见。
从壮族民间流传的盘古神话中所反映的兄妹结婚以及对于磨刀石、葫芦及雷王的崇拜等形态古老的内容,证明来宾壮族盘古文化起源于距今四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南朝任昉在《述异记》中有“桂林有盘古氏庙,今人祝祀”的记载。这是目前已知的古籍上关于“盘古祠”的最早记载。当代著名神话学家袁珂先生认为,“桂林郡”,就在今来宾市象州县境内。到明清时期,来宾的盘古信仰达到鼎盛阶段,盘古庙在各地大量出现。到了20世纪90年代,积淀深厚的来宾盘古文化再度兴旺起来,有关盘古信仰和传统习俗得到了恢复。
来宾壮族盘古文化寓含着丰富历史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宗教学、语言学、哲学因素,她填补了中华民族没有创世神话的空缺,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璀璨的多元一体文化宝库。
《盘古开天辟地歌》:
盘古开天地,
造山坡河流,
划州来住人,
造海来蓄水。
盘古开天地,
分山地平原,
开辟三岔路,
四处有路通。
盘古开天地,
造日月星辰,
因为有盘古,
人才得光明。
这首歌中的盘古已被神化,具有超人的神奇力量,为人类开辟天地,并带来光明。我们从古籍记载和口头流传,可看出壮族人们远古神话在世流传中演进的痕迹。——摘自黄现璠著《壮族通史》
盘古信仰的表现形式除了盘古庙、祭拜盘古仪式、盘古出游以外,一个重要的活动就是表演壮族师公戏《水泡天门》,该剧讲述洪水淹天下,盘古兄妹结婚再造人类的故事。《水泡天门》神话源于壮族民间麽教经文《麽经布洛陀》。明代壮族民间“筛”即师公教形成时,传入师公教经文;清末民国初年,师公演唱的一些内容由娱神向娱人转变,《水泡天门》又从师公经文中脱离出来,形成师公戏《水泡天门》在民间传唱演出,特别是在盘古庙会上演唱,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