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雕”是以骨骼作为载体的雕刻艺术。它的历史悠久,在1982年于陕西西乡县何家湾出土的“骨雕”人头像距今约6000多年,是目前我国发现现年代最早的“骨雕”作品,它为研究我国“骨雕”艺术提供了珍贵实物。“骨雕”人头像比较完整,五官位置比较准确,制作手法古朴、粗犷,神态憨厚庄重。新石器时代的先民们以极其落后的生产力,在同严酷的大自然进行搏斗,从而谋求生存时,就地取材,创造了这件作品,尽管稚拙古朴,却表达了一种对祖先的崇拜。
随着历史的变迁,“骨雕”从日用品逐渐演变为装饰品,古人早就把骨利用,做成针、刀并把文字和图案刻在骨上。我们看到的“骨雕”已是非常精美的工艺品,它不仅在骨上刻有文字还通过不同的刀法雕出栩栩的立体人物、花鸟等作品。以牛骨、骆驼骨、乌贼鱼骨等动物骨骼为原料进行雕刻和磨制,通常也指雕刻和磨冶成的雕塑工艺品。
20世纪以来,中国“骨雕”产地以北京、浙江、内蒙古、福建、广东等地为主。北京“骨雕”以牛骨为原料,制成手镯、粉盒、裁纸刀等,有的染以彩色。浙江宁波用牛“骨雕”刻成浮雕的山水、楼阁等图案,镶嵌于家具上。内蒙古包头的“骨雕”以骆驼骨为原料。福建仙游以牛骨为原料,结合宫廷牙雕,莆田木雕和李耕山水画等工艺,继承传统,发展现代,制成宫廷龙灯,战船,渔船,关公,马车,以及龙虾,螃蟹等艺术精品。广东佛山以洁白的乌贼鱼骨为原料,镂雕人物、山水等题材,玲珑剔透,精巧之极。
所谓技法,就是“骨雕”创作中作者对于形象和空间的处理手法。这种手法主要体现在削减意义上的雕与刻。确切地说,就是由外向内,一步步通过减去废料,循序渐进的将形体挖掘显现出来。在一次次的减法造型中,我们不仅体会到作品在“脱壳而出”的快慰,而且还能感受到各种刀法产生的特殊韵昧,有些偶然的效果,能使作品产生新的意韵。因此,在“骨雕”艺术创作中,最有意义的探索是运用各种刀法,恰到好处的体现我们的创作意图。
刀法好比书法、绘画中的笔触,它能起到加强、丰富作品艺术效果的作用。优美的笔触之所以形成是技术达到了纯熟的表现。时常有人在临摹一张好画时,感到最难的莫过于笔触,因为笔触是作者的心灵与技巧相结合的产物,是任何模仿都难以体现的东西。所以只有掌握技巧并不断地积累经验,才能达到理想的真正属于自己的刀法。那种木纹与雕痕、光滑与粗糙、凹面与凸面、用圆刀排列,平刀切削……它们所表现的艺术语言,其魅力是其它材质的雕塑无法达到的。
“骨雕”雕刻工具
“骨雕”雕刻刀一般以高速钢制作,刀头包括平刀、圆刀、左右斜刀、三角刀、半圆刀等,根据不同需要有许多种类。
“骨雕”与辟邪
众所周知,“骨雕”乃西藏流传已久的具有招财纳福,带来幸运,辟邪保平安等意义之吉祥物,据说它的确能给人带来福运、财运、事业、爱情、幸福、学业等一切好运.不仅在西藏本地家喻户晓,且在全球范围内也纷纷尊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