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官短穗花鼓
编辑:半杯暖 / 2015-03-03
陈官短穗花鼓是山东省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起源于明清时期,清朝道光年间广为流传。短穗花鼓原是旧社会流浪艺人借以乞讨谋生的手段,每逢青黄不接之时或灾年,艺人们就背起花鼓,四处逃荒,往往师徒、兄弟或父子组成一班,或跑坡或设地摊演出。长年的流浪生活,使艺人们练就了一身硬功夫和绝技,闲时便互相交流和比赛鼓技,日久天长便形成这么一种技艺独特的汉族民间舞蹈。
“打场脚微颠、八字腿弓箭、击打头略晃、跑鼓轻如仙”。短穗花鼓的动作奔放、舒展。它的特别之处在于用以打鼓的不是鼓槌,而是系在鼓槌一端的鼓穗。两根三寸长的短杆,各系六十公分长的短鞭,短鞭中间部位两个猫耳朵,猫耳朵上系两个灯笼穗,表演时迎风飞舞,鞭头手工加工成疙瘩穗,穗头十二公分,用于击鼓。花鼓在腰间是活动的,并不固定,在跳动中用鼓穗打鼓没有高超熟练的技能是办不到的。
短穗花鼓原形是一人打鼓,一人伴唱,伴唱者手击小镲,伴唱一些传统段子,唱腔都是乡味十足的汉族民间小调。如“串九州”、“枕头记”、“十二月”等,唱久了艺人们也能即兴表演,随口就来。短穗花鼓的击鼓套路有三四十种,像张飞骗马、苏秦背剑、就地十八滚、鲤鱼倒卷帘、菊花盖顶、二龙吐须等。
2006年11月,陈官短穗花鼓入选山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2月陈官短穗花鼓入选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