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正月初一,很多人忙着走亲访友、参加聚会,乳山市诸往镇后庄村的一个大家庭却显得有点与众不同。他们从2010年开始自办家庭春晚,老一辈主动带头,孙儿辈积极参与,每个人都充分调动自己的艺术细胞,节目搞笑又温馨。家庭春晚如今已然成为这个家庭的传统。
一家春晚全村看 2013年2月初,距离过年还有一个周的时间,乳山市诸往镇后庄村的一户人家热闹非凡,客厅里沙发茶几都被码到了一边,腾出空间来作排练场。音乐响起,五个年轻人跟着节奏跳起动感的舞蹈。这是王玉臣家2013家庭春晚的第一次彩排。 王玉臣是这个欢乐家庭的大家长,但他还是喜欢称老伴蒋翠英为家里的第一把手。王玉臣的家庭春晚从2010年开始,已经连续办了5年。和央视春晚一样,家庭春晚一点不含糊。大家庭人才济济,各个节目也分别有负责人。除了有家庭演出,孩子们也有自己的节目,主持则另有人选,尽量让每个人都发挥所长。 每年春节前一个月,孙儿们就被王玉臣召集回家,下达晚会任务,探讨当年的家庭春晚要怎么举办,都需要准备什么节目,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地落实。每年的演出分为成年组与少年组,演出形式不拘一格,唱戏、跳舞、朗诵、说故事样样都可以,主要围绕家庭团结以及孝顺父母主题展开。全家十七口人,每个人都有参演的义务,每人都有评选的权利。 为了增加春晚的趣味性,王玉臣将选秀节目的评委举牌亮分环节引入到家庭春晚。此外,晚会的评委、主持人、记分员、监察员邀请的都是村里的重量级人物,村书记两口、王玉臣两口,四个人组成大众评审团,每人手里一个牌子,满分10分,举牌亮分;主持人由村书记的女儿与村主任的女儿两个大学生担任;村书记的儿子为计分员;主管会计的女儿为现场监察员。每年大年初一,村里不少八十多岁的老人早早来家里坐着等待春晚的开始。观众里里外外围了好几层,坐着的、站着的,挤得满满的,人多的时候近100人。
大人小孩轮番上场 “孩子们,今天是普天同庆的大年初一,让我们这个沧海一粟的家庭与华夏炎黄子孙,以最欢快的行动,最炽热的心情,齐声高呼:华夏永昌,家和人旺!”每年家庭春晚开始之前,王玉臣都要进行一段激情洋溢的家长发言,洋洋洒洒数页演讲稿里有对陪伴自己五十多年老伴的感谢,有对五个孩子一年的工作、生活、家庭的总结,也有对未来一年的殷切希望。 家庭春晚在大年初一下午1点半如约开始。一家人早早地做饭、吃饭,就忙活开了。男人们忙着搬沙发桌椅,把客厅腾出来做演出场地。屋子里只留一张方桌,评委席与舞台隔开,然后将“初一家庭联欢会”的横幅高高悬挂在墙上。王玉臣与家里的大小演员们沟通以后,完成节目的排序工作,准备好事先写好的荣誉证书。香蕉、苹果、橘子、瓜子、茶水……一一上桌,一切准备就绪,只待演出开始。 节目在老爷子慷慨激昂的京剧《智取威虎山》选段中拉开帷幕。“下一个节目是王朝君带来的动感拉丁舞,大家鼓掌欢迎!”王朝君是家里的老三,已经学拉丁舞八九年了。小时候就喜欢跳舞,孩子上大学后开始专门找老师学习,为了上家庭春晚,她提前选音乐,进行舞蹈编排。舞毕,四个评委举牌亮分,最终获得9分的高分。大女儿则深情演唱《我的老父亲》《我的老妈妈》等歌曲,紧接着是诗歌朗诵……王玉臣作为评审团代表,对节目进行现场点评,歌哪里唱得好,哪里还有欠缺,诗歌应该如何调动感情,都要一一进行点评,场面好不热闹。 晚会于下午5点正式结束。评选完以后马上颁奖,王玉臣给成人组的参演演员们颁发优秀家庭证书及王玉臣的书法作品,大女儿为少年组颁奖,各有分工。“只要满足我给儿女们设立的赡养老人条件的,都可以得到证书。”老人说,其实标准很简单,首先是常回家看看,其次是多关心老人,看老人少什么缺什么,及时添置。给每个孩子发300元参与奖,连同300元压岁钱,都以奖品的方式发到孩子们手里,这些钱都是儿女们平日里孝敬自己的,过年了,以这种方式发给孙子和外孙们。村里主管会计的女儿上大学时学的是法律专业,“我是法律监督委员,此次联欢会我亲自参加监督检查,合法有效。” 接下来,家长王玉臣开始布置新的一年对孩子们工作、家庭、生活上的要求。晚会结束,服务人员每人会获赠一个纪念本。
小孩节目花样多 王玉臣说,每年家庭春晚结束以后,他都会认真总结经验。“第一年一时疏忽,安排两个大外孙先上场,两个小外孙本来都各自准备了节目,一看哥哥们表演得这么好,还有评委打分,结果不敢上场,跑到别的屋子躲起来了。两人商量都不表演了,好在当时10岁的孙子王子夫不服气,还是上台表演了自己的节目。所以,第三年我就让年龄小的先上台,小家伙十分踊跃。” 2013年7月,王玉臣在儿女们的要求下搬到威海居住。为了不影响邻居,2014年的家庭春晚在市区一家KTV举办,王玉臣还是以一段京剧开场。“在家演出都有乐器伴奏,来城市就不方便了,老朋友都在老家过年,没有时间过来。”这让老爷子多少有点失落。孙子和两个外孙一起准备了小品《倒车》,成为当天的重头戏,为了达到最好的演出效果,三个人整整排练了一个月。节目最后,大家又深情合唱了一首《兄弟》。 王玉臣的大外孙王大伟说,以前,姥爷、姥姥在村里住的时候,孙儿辈很少能聚到一起,所以春晚多以演唱等个人表演方式为主。现在好了,大家能经常聚在一起,春晚表演的节目也开始以团体形式出现。五个年轻人各有所长,二外孙嗓音好,一曲《新贵妃醉酒》震惊全场;三外孙性格内敛,朗诵以父爱为主题的一首诗,很是深沉。四外孙是个活跃分子,是《倒车》小品总导演兼主演,背词、表演有板有眼,同时又很有导演范儿,能及时对作品进行个性化改编,有谁忘词了就在台下提醒,很有现场掌控力。 如今,孙子们越来越觉得家庭春晚好玩。为了准备节目,大家先上网搜罗素材,通过微信、QQ互相征求意见,不断筛选题材,直到最终确定,然后是准备台词、分配角色,各自把台词提前背好,提前一周合起来排练。整个交流的过程让人很享受,表演也从一开始有些放不开,到后来无拘无束。 王玉臣的大女儿王小华今年50岁,她说父亲带领大家组织这样的活动,让家庭更加和睦、快乐、幸福,颁奖时她发现父母老了,有时会心疼得流下眼泪。四女儿王军特意做了一个“最帅老爸”“最可爱老妈”证书,颁给父母,表达了孩子们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
家教严格人品好 王玉臣今年70岁,他说一生中感到最安慰与自豪的一件事就是孩子们孝顺父母与公婆,相互之间也能很好地照应,这比自己吃好穿好都高兴。王玉臣说自己的长辈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养成了他传统的家庭观念,他只是把父母教给自己的再教给孩子而已。 王玉臣是个“老来子”,母亲45岁生的他,想来应该是个“惯孩儿”,但是母亲从不娇惯他,对他的教育非常严格。十来岁的时候,一放假就推很重的小车给家里挣工分。小时候生活苦,六年级要交学费,虽然只是1.8元,但家里太穷实在拿不出来,愁得没有办法,母亲把家里仅有的一只木桶上的铁箍取下来卖了,这才筹得学费。在家里人的坚持下,他念完初中。“日子再穷,父母从小就教育我不要拿别人的东西,要什么回家和父母说。” 王玉臣说,自己很小的时候父亲就不在了。父亲以前念私塾,是村里少有的文化人。记得小时候,每年农闲时间或者晚上,都有人到家里去听父亲唱书。地上站的、炕上坐的都是人,父亲连唱带说,讲各种传统段子。平日里,家里的炕上总是放着一本清朝出版的《二十四孝》,孝感动天、戏彩娱亲、卧冰求鲤、恣蚊饱血这些故事,父亲从小就讲给他听,也讲给村里人听。耳濡目染下,老书中的好人他都能记得住,那时自己还是孩子,每天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为他以后沉稳的人生奠定了基础。
让好家风代代相传 王玉臣说父亲当初给自己取名玉臣,字,心忠,是父亲对自己的寄托,将来做忠诚有作为的人。自己有了孩子以后,他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咱不愁吃不愁穿,千万别沾染上坏习气,每一件事都要事必躬亲。 王玉臣四个闺女一个儿子,大女儿结婚以前,他经常把身边孝顺老人的典型讲给她听。大女儿结婚以后,每次正月初二回家省亲,吃完午饭后,王玉臣都要开家庭会议,总结孩子们一年的工作成绩、与同事相处是否融洽。 “大女儿结婚以后,我就更注重孝顺公婆这个问题,毕竟是老大,要求要严格一些,给姊妹起好带头作用。老二、老三、老四结婚以后,也沿袭了家庭会议的传统。”王玉臣总是跟女儿们说,如果待公婆不好,给我捎大鱼大肉吃也不香,对待公婆好,在家吃糠咽菜也是香的,如果你们中有一个人对公婆不好,对我来说是一生的心事。于是,他把每年开家庭会议这件事情延续下来,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家庭春晚。 为了让女儿当好儿媳,王玉臣没少花心思。为此,他将每一个亲家的生日都记在自家的电话本后面,以及时提醒女儿。“春节前,要先给婆婆送年货,不仅要送,还要多送。”每到备年货的时候,王玉臣都给女儿提要求,婆婆占大头,自己占小头,“我孩子多,每人一份,自己就有五份,而婆婆只有你这一份。”每年正月十五与亲家们见面,亲家都对自己的女儿赞不绝口,这让王玉臣很欣慰。 王玉臣说,自己这个小家庭没有在社会上做出大贡献,但是作为一家之长,有义务教育好孩子。通过总结表彰和联欢会的督促,让孝顺父母的好家风一代代传承下去。他说,这样的春节联欢会要坚定不移地举办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