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过年一半是习俗,一半是文化
本站编辑 / 2016-02-16
冯骥才,一个不希望年文化消失的人。
在冯骥才看来,对过年有着憧憬无非是因为对生活的崇拜。每每此时,他都将自己融进中国这个血脉相融的种族里,思考一个全民共性的问题——这一聚是为了一桌子鸡鸭鱼肉的吃食,还是为了一桌子手肘相接的亲人?他说:“过年的这一天意味着故乡、热土、父母、家园、血缘、根脉。这一天的文化是人们创造的,这一天的团圆时刻也是人们自己规定的。因此,这一天的氛围是激情、温馨、和谐与富足。”
冯骥才虽然已经是奔七十的人了,这老小孩儿还如以往一样精神着。一到年节,他就特别忙。这其中就包括以春节为土壤的各种民间老手艺的保护,比如刻版年画。从开封朱仙镇年画普查到豫北的内黄、安阳、滑县等地“印制神像”的寻访,从天津附近以杨柳青、桃花坞为中心四射的村屯年画作坊,到震后北川地区羌族年画保护,冯老走南闯北,为的就是让些好东西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退出生活的舞台。
经过10年针对年画产地的田野普查,冯老牵头出版了22卷《中国木版年画集成》和14卷本《中国木版年画传承人口述史丛书》,准备推动中国年画申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冯老认为,“如今,过年已是一半习俗,一半文化。但由于长久以来,一直把年文化当作一种旧俗,如今依旧不能从文化上认识年的精神价值。”
在冯老眼里,年文化在这个一切面向现代化的节景里风雨飘摇,却又最终有了个位置,那源于这个民族的一种精神,扎根于血脉相连的情怀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