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旅游文化 > 旅游目的地

  单独提起烟雨楼,可能知道的人并不多,但如果提到这首诗,相信就没有几个人不知道了。烟雨楼因唐朝诗人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江南春而得名,一直备受古代文人雅士的喜爱。就连乾隆皇帝也多次登上烟雨楼吟诗作对,先后留下诗词二十余首盛赞烟雨楼。

 

  烟雨楼的由来:

 

 

  烟雨楼始建于五代后晋年间(公元936-947年),初位于南湖之滨,吴越王第四子中吴节度史、广陵郡王钱元镣“台筑鸳湖之畔,以馆宾客”,为游观登眺之所。后毁。遗址现无存。

 

  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嘉兴知府赵瀛疏浚市河,所挖河泥填入湖中,遂成湖心小岛。第二年仿“烟雨楼”旧貌,建楼于岛上,后经过扩建、重建, 逐渐成为具有显著园林特色的江南名楼。

 

  乾隆六下江南,八次登烟雨楼,先后赋诗二十余首,盛赞烟雨楼图。烟雨楼在湖心小岛,建起后,几经兴废,历史沧桑,直到民国7年(1918)嘉兴知事张昌庆会绅募捐款重建烟雨楼。

 

  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多次大力修葺,古老园林焕发新貌。才形成现在的格局。

 

  烟雨楼的美景:

 

  烟雨楼位于如意洲之北有个小岛,原名千林岛。由于青莲簇拥,故康熙皇帝在石褐上题名“青莲岛”。从如意洲越曲桥登岛,南有门殿3间。穿过门殿,迎面为二层楼一座,卷棚歇山布瓦顶,上下围廊以苏画装饰。

 

 

  烟雨楼前檐高悬乾隆皇帝题写的云龙金匾“烟雨楼”,楹联为:“百尺起空蒙碧涵莲岛,八窗临渺弥澄印鸳湖。”乾隆皇帝南巡,在嘉兴南湖鸳鸯岛上,见五代吴越文陵王钱元潦所建烟雨楼,布局灵活,造型秀丽,回京后遂按烟雨楼意境,在山庄仿建。登楼北眺,澄湖碧空如洗,万树园莽莽无际,每当山雨迷蒙、风卷云低,湖山若隐,雨雾如烟,雨态烟容,令人叫绝。

 

  烟雨楼与门殿之间是个规整的方院,月台下两座石雕须弥座上曾有铜鹿一对。院内石松苍劲挺拔,其中一棵南倾穿檐,枝繁叶茂,若翳若盖,正合康熙皇帝“依松为斋”的筑园思想。院周围廊壁上,开十面形态各异的什锦窗,丰富了庭院的空间画面。

 

 

  出围廊东便门可达一座方亭,隐藏于山石中,亭中有精雕汉白玉石桌。临亭东望,磬锤峰倚天而立,金山岛宛似琼楼仙境沉浮于烟海。方亭之北为青杨书屋。烟雨楼东北角有八角亭一座,山石环抱,可饱览万树园风光。

 

  出西廊便门,一小院粉墙灰瓦,十分僻静,墙开洞门如满月,形成一个画框,近赏湖面游船轻泛,远眺万树园和西部山峦,如诗如画。

分享到:
已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