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镇江市农委按照 “高效、绿色、融合、统筹、创新”的总体要求,攻坚克难,创新作为,全市农业经济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全市农业基本现代化综合得分高于全省平均分2.7分,历史性地进入全省前五位;全市农业增加值2015年达到152.64亿元,增幅列全省第四位。
重点做好五篇文章:
1、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做高效发展的文章。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抓手,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提升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特别是以“一村一品”为带动,全市茶果花面积发展到35万亩,比2010年增加了12.5万亩;全市高效设施农业面积占比达18.9%,比2010年增加了8.5个百分点。今年1-5月份,全市新增茶花果及设施蔬菜等各类园艺业基地面积4.47万亩,永久性蔬菜基地建设面积2720亩,均完成序时进度;紧紧依托30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大力发展优质粮油、高效园艺、特种养殖、高效林业、休闲农业五大优势主导产业,园区年产值平均增幅达到10%以上,创成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7个、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2个,丹徒现代茶叶产业园区获批“国家级茶叶标准化示范区”,句容市创成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2、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做绿色发展的文章。坚持生态立农理念,把绿色作为镇江农业发展的底色重点打造。经过3年努力,成功创成“国家森林城市”,全市林木覆盖率达26.8%,在全省保持领先地位。全市“三品”总量达到1035个,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面积216.5万亩,占耕地比重91.8%。全市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91.3%,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达90%以上,均名列全省前茅。大力推进渔业资源生态修复,连续12年开展长江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长江豚类自然保护区在全国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管理考核中位列第一。今年以来,我们又按照夏书记的要求,以10个“戴庄经验”试点示范村为重点,在全市大力推广以“稻鸭共作”、“稻草轮作”、“发酵床养殖”和“林-草-禽”、“林-草-畜”、“果-草-禽”、“果-草-畜”等为代表的40项生态种养技术及立体套种模式,大力发展节本增效、综合种养、立体种植、农牧结合等高效绿色种养模式。中央党校《学习时报》以《生态农业未来可期》为题,大篇幅报导了镇江生态农业建设成效,扩大了在全国的影响力。
3、大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做融合发展的文章。注重拉长农业产业链条,促进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融合发展。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业”发展,镇江新区汇鸿冷链物流基地、句容电商产业园等20个市级农业重大项目建设进度加快,50个农业重点项目已累计完成投资13.11亿,完成序进进度的43%。上一道、江南生物、嘉贤米业等20家农业企业成功入驻苏宁云商江苏农产品馆,有力推进了农业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目前,全市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168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33家,今年1-5月份,全市37家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11.3亿元,同比增长12.7%;实现税收4.17亿元,同比增长3.3%。“镇江江蟹”、“金山翠芽”成为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今年我们专门出台了支持休闲农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全市各类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到562个,其中创成省级(含)以上休闲农业示范点32个,分别比2010年增加371个和28个,打造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线路7条,句容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号,戴庄村获评“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称号。樱花节、桔子节、桃花节等节庆活动此起彼伏,已经产生较好的规模效应,既带动了农产品的销售,又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4、大力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做创新发展的文章。全面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出台了专门文件,召开了专题推进会,组织了中培训,编印了《政策问答》。截止5月底,全市累计开展确权镇47个、占应开展镇的96%,开展确权村446个、占应开展确权村的92.5%。扬中市作为全省十六个整县推进试点县已全面完成了确权工作六个步骤,进入自查自验阶段。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截止一季度,今年全市新增示范家庭农场100家,家庭家场总量达到1810家,其中工商注册1095家,分别比上年底新增328家、393家;家庭农场经营面积39.09万亩,占家庭承包经营面积之比为25%,比上年底增加了1.7个百分点。建立了2016年度政府优先扶持农民合作社名录,全市农民合作社数量达到3200家,其中合作联社58家、农地股份合作社285家、社区股份合作社69家,入社农户68万户,农户入社率达117%;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水平逐年提升,县级以上示范社总量达418个,3家合作社被列为全国综合社试点社,30家农民合作社被授予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称号。今年一季度,全市实现农民收入8353.1元,增幅9.4%,增幅列全省第五,苏南第一。积极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推出了“镇农贷”金融产品,完善了“助农贷”合作协议。今年以来,市农委分别向江苏银行、农商行两家合作银行推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000多家,截止目前,“镇农贷”业务已累计申请并完成审批15笔,其中审批通过9笔,金额共计1570万元;“助农贷” 已向四个辖区农民发放贷款1.16亿元(2014年开始放款),有效缓解了农民融资难问题。大力推进人才创新。一方面,扎实推进“金山英才”现代农业领军人才建设,截止目前,已成功提交申报材料的达56名(个),其中,创新项目40名,创业项目16个。申报项目包括高效农业、循环农业、农产品加工、园艺、食用菌、精品养殖、种苗、秸秆综合利用、农业信息化等方面。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抓好项目评审和跟踪服务等工作。另一方面,积极创立“1+1+N”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即“1个科研院所专家团队+1个本地农技推广小组+若干个经营主体”的“1+1+N”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新型农技推广模式,围绕我市农业特色产业,以项目化管理方式,首批组建了“葡萄标准化栽培技术推广”、“名优绿茶自动化连续化加工技术推广”、“镇江江蟹标准化养殖技术推广”等6个体系团队,聘请了中国茶叶加工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叶阳、南京农业大学教授陶建敏等作为体系团队首席专家及项目负责人,吸纳了市、县、乡三级17个农技推广部门29名农技人员配合专家团队开展技术推广,在全市范围内设立示范基地22个,结合农业生产,目前已开展技术培训、观摩活动20余次,参训人员1000多人次,推动了科技成果转化与农业生产的有机结合。
5、大力推进机关自身建设,做内生发展的文章。以 “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契机,大力加强机关自身建设。营造“学”的氛围,注重抓好学习调研,年初确立调研课题,年度汇编调研成果和科技成果;在抓好日常学习、党委中心组学习的同时,开设了市农委“神农大讲堂”,浓厚学习氛围,提高干部职工知识素养。树立“干”的导向,按照夏书记“实现新发展、一切在于干”的要求,将全年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具体委领导和处站,开展月度督查通报,营造干事担当的氛围,“5加2”“白加黑”在农委成为常态。加强“法”的约束,深化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在新建网络平台完成256项行政许可、行政征收、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行政权力事项的录入、修改、调整和补充;编制了委行政权力事中事后监管细则;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16项;建立了重大行政决策和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制度,完善规范性文件备案;开展农业执法专项治理行动,积极维护农民自身利益。打造“和”的文化,以和谐、和睦、和融为目标,充分发挥党群组织作用,积极打造 “和文化”,积极引领全委文化和作风建设,营造积极身上、团结协调、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强化“严”的管理,强化效能革命,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强化“一岗双责”,开展中层干部离任审计;加强干部培训,积极推动干部新老交替和轮岗交流,近三年多来,提拔科级干部29人,对在同一岗位工作满5年的10位行政正科职人员实行了交流轮岗,进一步优化了干部队伍结构,树立了任人唯贤的用人导向。市农委连续6年被评为市级机关绩效管理考核十佳单位。